《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

2023-04-21

碧桂花城学校 黄晓斐

心理类书籍总能给身为教师的我们提供许多助力,《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就是其中一本。这是一本关于育儿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戈登•诺伊菲尔德博士,是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权威。心理学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但对于心理知识只是了解皮毛、一知半解。打开书一句话吸引了我“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曾忽视过哪个孩子?这本书帮助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同时它为我理解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我带的班级中有一个经常与同学起摩擦的孩子,他常和同学闹矛盾、起争执,和同学相处非常不愉快。经过了解,这位孩子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平时和妹妹相处也常会欺负妹妹把她打哭。在和他父母的沟通中,我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般是“以暴制暴”,比如晚上做作业会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超时几分钟就会打几次手,要是孩子非常不乐意,那只能是棍棒和责备相待,很少会鼓励和肯定孩子。从平时的观察来看,这个孩子对父母并没有太强的依恋关系,说明他不能理解和感受到父母给他的爱。最终,我在书中得到了解释: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行为、言语和态度都会逐渐表现出攻击型和挑衅心理,其中,攻击别人是这类孩子极为典型的特征。这个孩子的妈妈是幼儿园的老师,她能在学校应付一群小朋友,但她对自己的孩子总说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去教好,有时会严厉责备孩子,有时会顺从孩子的所有意愿。而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面工作到晚上很晚才回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甚上心,或是没有精力关怀,所以导致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不稳固。而这种不稳固的亲密关系,目前来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已见苗头。目前孩子对妈妈还有较强依赖,大部分原因是妈妈在她认为自己受委屈时予以帮助,同时他在同伴中没有寻得认可。但一旦孩子完全进入同伴认同期,寻得不良同伴作为楷模,孩子的成长的问题将会凸显。关于这一点,我也将在日后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中加深强调。

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被重视和被关爱是一种不断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爱。但在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毕竟少数,这些孩子的性格往往都是开朗活泼、积极大胆,他们敢于表达自己。与之相反,大部分的学生甚至没有举起手回答问题的勇气,时间久了,我也习惯了关注那些积极踊跃的孩子,而忽视了那些安静而又胆小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多举手、多发言,但是发言的效果可能也不够理想,因此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驱散孩子心中的不安,并且怎样主动学会看见他们呢?

所有的教育问题,不是因为缺乏爱和教养技巧,而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关系。“被看见”是人类深层次的需求,依恋关系是看见的前提,只有在依恋中,孩子才会被看见。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