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会说话!碧桂花城创新统计教学:从西樵大饼到VR实验的素养培育新范式
2025-06-05
2025年5月27日,碧桂花城学校数学教研组召开专题研讨会,聚焦新课标下“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实践创新。卢勋辽老师以《利用生活实例优化统计与概率学程设计》为主题,分享了分学段课程设计与跨学科融合策略,为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提供了生动范例。
分学段设计:从生活出发,让数据“会说话”
卢老师基于新课标要求,提出“以真实问题为锚点,以数据意识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分三个学段进行分享:
1-2年级:从“整理房间”“校园植物分类”等场景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分类、贴纸记录感知数据意义。例如,学生调查佛山传统美食“西樵大饼”的口味分布,用图画统计椰蓉、红豆等销量差异,理解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3-4年级:聚焦数据收集与表达,设计“家庭塑料袋使用调查”“佛山秋色巡游道具颜色统计”等活动。学生通过条形图分析环保问题,结合移动终端APP动态生成图表,感受数据可视化价值。
5-6年级:深化数据分析与随机现象探索,如计算班级近视率、预测篮球命中率,并链接社会议题。以“西樵山游客量分析”为例,学生通过折线图揭示节假日客流规律,提出旅游管理建议,培养基于数据的决策能力。
跨学科融合:让数学“活”起来
卢老师强调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多领域联动的实践任务:科学课上统计动物特征,语文活动中撰写调查报告,信息技术课使用VR模拟“蒜瓣数量统计”。此外,还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策略,通过数字档案追踪学生成长,利用虚拟实验快速生成大数据,助力学生从“学知识”转向“用知识”。
以评促学:技术赋能素养提升
研讨会上,卢老师展示了多元评价工具:低年级关注分类逻辑与语言表达,中高年级注重图表准确性与问题解决深度。例如,在“社区垃圾分类效果分析”项目中,学生需用数据论证政策成效,并撰写建议信,体现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最后,数学学科组长蓝建春老师总结指出,卢勋辽老师的分享为新课标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花城经验”,未来将持续推进“生活化数学”课程建设,助力学生成长为“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思考者。
数学课堂大变身!吴红英老师点燃学生计算热情!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计算教学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吴红英老师利用《学程导航》教学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让数学课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闯关游戏场”!
吴老师创新采用“先试后教”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试错中成长,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她还将抽象的数学计算与生动的图形结合,化繁为简,让知识更易理解。课堂上,魔性口诀朗朗上口,闯关游戏趣味十足,学生们在欢笑中轻松掌握知识点。吴老师注重即时鼓励,每个孩子眼里都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当堂过关”机制则确保人人学有所获。
“看着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课,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吴老师笑着说道。她的课堂不仅教会了学生计算技能,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样的数学课,你羡慕了吗?快来一探究竟吧!
撰稿:李家宝
摄影:数学组老师
审核:蓝建春 陈萍 刘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