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密码》家校共育(十二)
2025-04-25
四(5)班 刘沐霆家长
职业:律师
育人理念:步稳应戒躁,忌贪当知止,行正心无愧,破执先娱己。
《爱子心无尽——亲子关系与性格养成之道》
骤闻要分享子女教育经验心得,着实有些惶恐。毕竟作为一孩父母,为人父母这个角色算是人生头一遭,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至今仍在摸索中。只觉得自己还没活明白,突然就冒出来一个小家伙需要自己言传身教。"以己昏昏,何敢使人昭昭"?要说经验多少有些大言不惭,只能算是介绍一下平时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权当抛砖引玉。
中国传统社会里非常注重家庭传承,这一代的父母自己又往往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一代的孩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中心。两代人的期望聚焦到孩子身上,亲子教育的话题就逐渐成为热点。关于亲子教育的信息铺天盖地:传统纸媒、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各种理论、各种学说林林总总。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情况,有一百条理论就有一百零一个问题,想以哪家理论方法去四海皆准谈何容易?无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做出的一些尝试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
一、不要拒绝近距离接触
中国传统父母似乎不太习惯与子女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尤其是家中孩子是男孩时更是如此。似乎从童年的某一天开始,父母就不再如从前那样亲昵,希望从小就培养孩子不依赖父母的刚毅性格。但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并不会影响其独立意识的养成,且与其安全感的建立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拒绝与孩子的接触。自然的拥抱、抚触和眼神交流,极大地拉近了孩子与我们的距离。我们有时会有意拉近接触距离:并行时的勾肩搭背,并坐时的对视游戏,让孩子没有疏离感。而孩子举止上的亲密靠近和心理上的小秘密分享都是给我们的回馈,代表了孩子无限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开放。所以即使现在孩子已经开始步入第二叛逆期,但对我们的信任并没有减少。
二、注意保护自主意识
我家孩子七岁时,以前的俗话都说"七岁八岁狗都嫌",这个阶段是所谓的第二叛逆期。但细细体会,并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讨人厌,他们只是开始对世界好奇,开始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和探索世界。所以他们活泼好动,什么都想试一试;他们问题多多,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他们有了自己的偏好,希望一直沉浸在喜欢的事物里而不懂节制;他们有了自主意识,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对此,我们的对待方式不是刻意去打压孩子的自主想法。我们会告知他想尝试的东西会有什么危险;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以另一样事物作为替换来转移他坚决尝试的执念;我们会回答他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拒绝,甚至会寻机在对话过程中反问他自己的想法,去引导他自主思考和表达;我们不会严厉禁止他喜欢的事物,而是通过建立规则的方式让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做作业时分心只会拖延完成时间和减少游戏时间,让他知道沉迷是有代价的:多看一集动画片意味着家庭练习作业的数量会增加一页,拖延上床睡觉的时间则意味着当晚没办法再听睡前故事。
我们期望的结果是在不强行压制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喜好的同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则,再通过规则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当然,在规则建立的过程中并不总是我们在主导。我们有时发现孩子会在规则中寻找漏洞,但我们并不排斥孩子这种"投机取巧",因为这代表孩子具有独立思考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相反,我们接受并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我们知道,规则就是在孩子反复的思考中完善的。
三、做好情绪管理
亲子教育里的情绪管理是个老大难问题。每个父母应该都经历过孩子闯祸时的血压飙升,但是孩子的世界其实纤细敏感。父母的情绪管理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父母以愤怒作为问题解决方式时,孩子觉得受到伤害和压制,一时间不得不从命,久而久之会对父母的愤怒习以为常,也会错认为愤怒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免俗,有时也会愤怒,但我们会尽量收敛脾气。在孩子闯祸或者做得不对时,语气也会严厉——我们会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让父母很生气,但会尽量避免情绪失控式的愤怒吼叫。除了告知孩子的错误外,我们还会要求孩子自己提出补救改正的办法或者需要承担的后果,并付诸改正实践方案。
我们清楚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犯错。除了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还需要让他意识到"不是所有错误都有补救的机会"、"任何错误都需要付出代价"。仅仅认识错误并不能避免再犯,但拥有一份对错误的敬畏之心,可以让孩子在面对相同的事情时做到三思而后行。
亲子教育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们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中的一些小小体会。事实上,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二次成长的过程。我们感谢孩子给予我们的快乐和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继续与孩子并肩而行,共同成长。
撰稿:四(5)班 刘沐霆家长
图片:四(5)班 刘沐霆家长
审核:黎梅峰 焦肃英 梁露元 田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