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南地区生物研讨会”有感

2010-10-22

(文\成月明)上星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在中山举行的“中南地区生物研讨会”,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与会的有近500多位中学教师,以及中南六省的教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为期两天的研讨会,重点进行了分年级组听课和专家报告两个议程。我一共听了七节课,初一四节,内容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初二三节,内容为《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专家报告会由赵占良老师给我们做了题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刍议》的报告。

两天下来,受益匪浅,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老师,上课必须要有激情。激情将决定课的效果。这几节课的老师,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优缺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富有激情,能极大感染学生情绪,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最终,在教师的激情中,学生意犹未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都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我不一定能学到他们的教学手段,但我能学习他们的激情。

二、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接触过的事物出发。课本知识一般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而且大多是对生活的概括,要让学生明白并能灵活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按照书本的顺序直接告诉学生,很多时候得到的效果就等于没讲。这两天的课,老师都善于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大多会从学生接触过的事物出发,学生会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说细胞内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物质等有机物这个知识点,因为比较抽象(要到初三化学课才能系统了解),直接要学生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效果就是囫囵吞枣了。他们是先请学生回忆甘蔗的味道然后请学生推导出细胞含糖,利用鸡蛋请学生推导出细胞含蛋白质,利用挤压花生在纸上留下油痕推导出花生含脂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容易,知识目标就达到了。

三、知识点与知识点间必须做好过渡,做好联系。一节课的内容如果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过渡、联系没做好,知识点与知识点是支离破碎的,各自为政的,主次不分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所适从,记忆起来就困难,更别说在脑海里构建知识体系了。如果做好了过渡、联系密切。一节课就是一个整体,学生能通过你的过渡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会明白本课的重点,目标,而不会盲目的胡乱记忆。

四、教学手段要力求多样化。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发达了,先进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干扰也比以前多了很多,学生浮躁的心态导致他很难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学以前那样拿支粉笔就教学了,而必须是一节课中要用到多种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提问、教师演示实验、悬疑故事、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练习等等一系列的手段最好都能用上,就像变魔术一样,别让学生产生无聊感、睡觉感,也许你就成功了。(注:本文作者系我校生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