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与诗意,在美丽的相遇中守望心灵栖息的家园
2011-09-26
美国作家帕克?帕默尔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语文恰恰是学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栖息地。这种相遇和相约不仅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
在我校新教师展示课中,四年级的两位新教师黎梅峰、彭姝勤分别执教《爬山虎的脚》和《送元二使安西》,以质朴和诗意两种教学风格带领学生进入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经历一次次与生命相遇的美丽瞬间。对话成为她们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敞开、接纳、沟通、交流、回应、碰撞、合作、共享、互动等,实现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情感的交流、经验的互通、理性的碰撞和精神的相遇。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思想,在彼此真诚的倾听与倾吐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生命的更新和生命本质的升华。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文章写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整节课一气呵成。
老师执教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整个教学设计如行云流水,从一读,二品,到三论,让学生先“入诗”再到“出诗”走了一个来回。她从“酒”字入手,带领学生回想古人写酒的诗句,体会“酒”中真性情,参透王维与好友元二的深情厚谊。引导学生品味大漠狂沙与江南绿柳的场面对比,从中品出惺惺离别情。师生穿越时空,梦回唐朝,与诗人王维进行了深入交流。整节课的设计,实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文: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