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之行的思考
2011-05-30
(湛江“‘名思教研’华南六省首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课例、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印象散记。)
谭家文
此次活动5月20日至22日,历时两天半,但由于路程的问题,我们一行四人只完整听了两天的课。听课的时间安排很紧,有点透不过气的感觉,每天上下午都安排5节课,中间还夹着专家评课,加上名师有其特殊的权利,几乎每个老师都拖堂,这样中午就餐与休息的时间就只有几十分钟。
这两天里,我们共听了近20节课,可以说受益匪浅。
这次名师汇聚,集老中青三代教育名师于一堂,让我们感知了不同年代的教师呈现的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当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老教师的代表:赵志祥、贾志敏、支玉恒、高林生、于永正等。
这一代人的课,主要还是秉承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格局。我感念于他们的执着与追求,他们的课堂设计以及教学艺术日臻完善,乃至炉火纯青。
来自深圳的名师赵志祥。这是一个极有个性的老师,被小学语文教育界称之为“鬼才”,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狼和鹿的故事》。他的课堂轻松愉快,灵动扎实,精彩纷呈。
听赵志祥老师的课,我被深深震撼了。赵老师以澎湃的才情、鲜明的个性、对文本的深度解构和如珠的妙语,激情演绎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乐章。我想,这就是理想的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是智慧迸发的课堂,是涤荡灵魂的课堂。赵老师的这节课,最突出的莫过于引发学生的思辩。赵老师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对鹿和狼的印象,抛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观点:鹿 “凶恶残忍”,而狼 “美丽善良”。这样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反对这样的评判,不同意老师的观点。赵老师要的就是这效果,他让学生同意他观点的在文中找出依据,不同意的也在文中找理由。学生带着问题潜心读文,在字里行间寻找依据,并进行批注。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学生的批注越来越闪烁着理性的灵光。而批注之后学生的雄辩更是精彩纷呈,锋芒毕露。他们以冷静、理性的目光审视着故事中的鹿和狼,以及好心办坏事的罗斯福总统,他们话语坚定,闪烁着朴素的辨证思想的光芒。学生以精彩的思辩阐述自己发现的真理,而这,正是赵老师的“谬论”引发的,智慧就这样在思辩的张力中迸发。
这堂课,培养了独立思考,理性审视,敢于质疑、突破定势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探索真理的必由之路。我想,这就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学生生命成长的所在。
赵老师在课堂上以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和音乐,疏密有致、开阖大度、曲折回旋的精心预设,以及丰沛的激情,真诚的赏识,唤醒了学生的情感、诉求和灵性。授课过程中,赵老师恰到好处的起、承、转、合,推波助澜,唤醒了学生的激情,唤醒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悲悯和大爱,这是心灵的洗礼,同时也为孩子的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高贵的底色。赵老师以富有感染力而不失幽默风趣的话语,引领学生在深度的文本解读中创造了一个灵动的智慧课堂。
贾志敏老师,来自上海。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已53年。在两节课的时间里,他教授了三篇微型小说。他的课,不仅从容,而且高尚;不仅自然,而且扎实。在他授课的一个半小时里,除了他的声音、学生的声音,近四千人的体育馆里几乎鸦雀无声。那是什么样的魔力引致了如此虔敬的聆听?我想到了布道者的形象。他真的就像一位需要人仰视的语文教学的布道者。三篇小说的教学,他让学生学会了朗读、写作、想象,并受到了文学和文品的熏陶。他于无声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用睿智的语言引领学生思索、探究,使学生在疑似山穷水尽之时迎来柳暗花明。他精辟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出人意料的着眼点,让每位与会者惊叹不已并自叹不如。他的课,是明白的课,在课堂上做自己明白的事情;他的课,是理智的课,运用智慧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的课,更是一种境界课,课堂艺术炉火纯青,授课之时物我两忘。他的课,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我们究竟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语文。他的课让我们明白,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则是一门科学。
支玉恒老师,来自山东威海。快40岁才由体育老师转为语文老师,一教就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的影响。应该说,他是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在小语界有“四大天王”( 于永正、靳家彦、支玉恒、贾志敏)之说,支玉恒就是其中之一。他教学的课文《生命 生命》,继续展现着他以读代讲的授课风格,幽默、诙谐、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展现着作为资深语文教师那种高超的专业魅力,他的课折服了听课者。他老了,老得很快,也很突然,有时候说话都带有喘息声了。但他的教学艺术生命却依然青春勃发,更加光彩有力。他的课让我想到的是:我们的公开课执教者,完全能做到实实在在、本本分分、干干净净地去上课,洗净公开课上的浮华。
无独有偶,来自江苏南京的高林生老师,也是体育老师中途改行。从小学老师渐升为大学老师。可以说,是对知识、学识的孜孜追求成就了他,他活得充实,甚至美满。他为我们所作的《突破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报告,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向我们诠释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件大事:(1)提高阅读课效率;(2)课外阅读。对于阅读课教学,他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的观点深入人心。他将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与高潮叠现与音乐华章主旋律的比照,让人莞尔,同时发人深思,令人印象深刻。他一再强调,我们的课堂,确实需要真情实感的流露,更需要理性思考的深层铺垫。
中年教师的代表主要有:孙建锋、张祖庆、吴琳、吉春亚、何健、何海燕等。
青年教师的代表有:倪鸣、蒋军晶、张龙、叶文冠、张华毓、潘唯女等。
他们的课堂就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的课堂格局,课件的大量呈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教师激情外溢,很有鼓动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紧锣密鼓,节奏感强烈。
但纵观中青年教师的课堂,与老教师的课堂相比,还是有所缺憾。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1、中青年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但缺乏简洁性。语言的感染力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色彩。作为语文教师,语言有了感染力就等于获得了学生的支持,但没有简洁性,也只能让人生厌。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要充满启发情趣,这样使学生听得明白,乐于接受,同时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动脑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让学生难以忘记的。不过渲染太多也会影响课堂主要内容的教学,所以我想,在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之余,还应该简洁。老教师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不说字字珠玑,没有多少废话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2、课件的过分呈现,可能会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发散的空间却被挤占了。有效性是我们在课堂中不断追求的目标,短短的几十分钟,没有效率就是浪费时间,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每门学科能给的时间不多,但完成的任务并不少,有效性就更加重要了,没有每节课的效率,就没有最后的成绩,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课件的大量使用,使得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可能融进更多的内容。但课堂注重的不仅仅有时间,还得考虑空间,也即发散的余地。以课件过分呈现的课堂有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学生张开嘴巴拼命吃,如果做成这样,引导就变成了一种强行注释,就变成了一种灌输,这是与新课程理念大相径庭的。我想,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思考的发散性。这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发散性,发散性是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能让课件带给学生太多的束缚,应该让学生能相对自由地思考。
3、规范性和灵活性还应该相得益彰。没有规范性,就无法检验教学效果,也无法按相对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会放任自流。纵观中青年教师的课堂,多数都是中规中矩,就像一个刚出道的导演,只能拿着剧本,逐段逐段拍摄,过分依赖台词。教师过分依赖教案,不敢脱离教案,这样的课堂,显然缺乏一种灵性,究其原因,还是老师的课堂经验积淀不足,还没有足够的课堂机智予以应付。而没有灵活性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产品,这就走了语文教学的刻板之路。就这一点,我想到的是,教学是有一定规则的,就像社会具有一定规则一样,教师要求答题规范是有道理的。但是过分拘泥于规范又是不对的,我们还应该强调课堂的灵活性,提倡弹性与有张力的课堂。我们应该把握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度。
两天的学习与聆听,感慨颇多。我想,作为老师,最需要的就该是专业成长。这种成长,一是靠外部因素,即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学习培训,并积极思考,乐于反思;另一因素,也是主要因素,应该是内部因素,就是老师们来自内心的一种自我提升的强烈欲望,并由此欲望衍生出的自我提升的行动。
人,总是要不断成长的。
以上言语,只是个人观点。
201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