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身上学一招

2012-03-16

――本周三次语文教研课听课感受

王展鹏

本周分别听了陈斌、沈波、郭园三位老师的教研课,而且都是作文指导课。感触颇深,现谈三点感受,实际上也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三招,权与诸位交流。

第一招:化繁为简。陈斌老师的《让文章内容更生动》深刻揭示了这一简单却又深奥的教学规律。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理科学习只要有个公式,把数字往里面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就是没有“公式”,老师只好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写作,借以培养学生的感觉。不过,感觉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能有效。这次作文课,陈斌老师就总结出了一条语文公式,把描写中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描写,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简单成归结为1+1、2+2、2+4等直观形式,这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语文公式,是一个有迹可循,值得借鉴,并方便推广的套路。学生好理解,老师好操作。我想起了姚雄飞老师的课。姚老师再指导学生说话或作文时,总是不断给学生强调概括故事情节就是()人,在()地方,做()事情,最后结局是()。这样的教学也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套路,而学生最终的语言呈现却逐步趋于丰富。

第二招是人尽其才。魏书生说过,把所有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交给学生去做。不要什么都由老师做好了,这样锻炼不了学生。从沈波老师的课《学写儿童诗》可以看出,沈老师与魏书生老先生心有戚戚焉。听了沈老师这堂作文课,很多人都有体会,老师在整堂课几乎没作什么灌输,或让大家去死记硬背,仿佛已经退居二线。第一线的是谁?是学生!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几乎人人都在发言人人都在思考。沈老师在做什么?做一个好的听众。这个听众不断去引导,去启发,但都是因势利导。只有学生自己总结出的才是最有效果的。所以沈老师从一个课堂的传授者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在学生背后,把学生推上了舞台。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了,课堂上真正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第三招是积极备战。如果说上一次课就是打一场战争,那么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一定不是战场上的拼杀,而是作战前的准备。郭园老师的《人物对话描写》体现了她良苦的用心。这堂作文课的成功不是靠幕前,而是靠幕后。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这堂课,郭老师提前花费了多少心血。不论是板书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安排,如文字片段、录音片段、哑剧表演片段等的依次呈现,都证明一堂课的成功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学生们整堂课都被老师的课件所吸引,同时再课件的引领下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呈现。我想,只要课前耐心细致地准备,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容易达成。

当然,三节课还有很多优点,以上所述,只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也是我将积极学习汲取的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