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匠气

2012-03-09

――兼评黄洪、王小红老师的课

谭家文

听了三年级黄洪老师、四年级王小红老师的课,再联想到近段时间所听的一些课,有所触动,且将一些浅显的感觉记下,仅作抛砖引玉。

黄洪老师执教的是《检阅》一课。

黄老师身体状况不好,是用嘶哑的声音上完这节课的。但身体的疲惫与声音的嘶哑,丝毫没有掩住她在课堂上焕发出来的激情。她的课,热情洋溢,激情飞扬,真情勃发。她以近乎完美的课堂呈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成熟的课堂教学,怎样才是灵气与匠气并存的优秀教学风范。她把她的课凝练成了艺术,也把她的课堂锻造成了艺术品。

她的课堂,如水流般温婉清澈。听她的课,如一路领略水之风景。那水从隐秘处、狭窄处慢慢渗出,汇聚,成溪、成涧,继续欢快流淌,再渐趋壮大,走向开阔,形成畅流的河,集成包容与阔达并存的湖――她的课堂风景,就这样形成了!

黄洪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情境的创设、师生互动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她的课堂,指令明确,施教语言简明凝练;学生训练有素,动作规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达完整;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呼应自如;整个课堂显得亲和温馨。

上课伊始,黄老师创设情境,出示国庆阅兵的画面,把学生带到检阅的情境之中。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陌生的事,黄老师以这种方式,再通过交流观感,让学生感知了阅兵的庄严、隆重。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检阅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对检阅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这一环节的设置,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了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对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犹豫不决;而最后,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学生们自然会理解,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伟大决定。

上课之前,老师就在黑板上板书了这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贯穿了整堂课,像一根闪光的银线,把课堂环节串在了一起。教师还巧用插图,让学生先观察检阅队伍中的人,提出疑问,带领学生层层深入课文内容,读思结合,适时利用前面的两句话,引领学生感悟了博莱克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

为让学生体悟队员们善良友爱的美好心灵,教师善于推敲字词,揣摩人物心理,抓住文中队员们矛盾的心理,围绕“谁都不愿意开口”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棘手的事,进而体会到队员们怕伤害博莱克的心理;又抓住“终于有人开口了”、“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这两句话细加推敲,让学生体会到了那是一群集体荣誉感强、心地善良的孩子。

黄洪老师无疑是一位具有灵气的老师,但她没有受制于自身的灵气,在雕琢课堂方面,融进了可贵的匠气。透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她可贵的创造力、进取心与责任感。

王小红老师执教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王老师的课堂,让听课者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设计合理实用的课件,柔美的音乐,仿佛把人带进了一幅淡淡的中国水墨画。

她抓住文本的特点,呈现出了大气的教学风格。教学进程总体以板块推进,但细节处理却又不失丰满和张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她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心灵的体悟以及语言学习与表达几方面的训练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王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是亲切的。为了让一个学生提高答题声音,她没有靠简单的提醒,或命令式的语势,而是用方法,给机会,终于,在那节课上,那位学生的声音由细弱转到清晰,进而变得响亮。这对我们一些经常抱怨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的老师,应该有所启发。

为了帮助学生体味画金鱼者所达到的至高境界,王老师抓住“静静的”作为切入点,“静静的”画与前文“静静的”看巧妙关联,以自如流畅的导语,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完成了从对文字描述的理解到对人物心灵世界的解读,这种构思是奇巧的,也是大胆的,因为,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对老师驾驭课堂能力以及学生思考力的一种考量。这一教学环节,王老师灵动自如的语言穿插,适时灵巧的导引,向我们展现了教者难得的灵气与胆气。

这堂课,读是主要施教手段,围绕“读”展开,以读贯穿,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在读中感悟语言,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在教学句子“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时间由短到长渐次展开,完成了“每个星期天,他都――;每个月,他总是――;长达一年多,他老是――”的口头练习,让学生真切感知了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

王老师的课,无疑也是灵气与匠气并重的课。她的教学风格,让我想起了支玉恒老师。她在把握文本时体现的缜密而细腻的心思,以及课堂穿插语的自如流畅与左右逢源,让我们看到了她迅速迈向成熟的身影。

我经常在想,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引领,需要旗帜,需要有教师能担当花城课堂教学的旗手。连续听了不少课,听课过程中,我经常会想这个问题。令人高兴的是,关于“旗手”的愿望,我初步看到了端倪,更看到了希望。

记得上次听了一年级缪英老师的课,之后在跟她交流时,就她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谈到了“灵气”与“匠气”的话题。

现在的语文教育界,一些所谓的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教师灵气的回归,强调老师们一定要多点灵气,少点匠气。我倒是认为,片面强调灵气,或过分注重匠气,都有失偏颇。如果语文老师的课堂一味倚重灵气,而忽视了后天的雕琢打磨,固然有了扑面的清新自然之风,但同时会失却了走向更加完美成熟的机会与动力。有灵气固然重要,但我们更该以匠气补充完善我们的灵气,并不断催生出新的灵气。如果我们把灵气看作一块玉石,那匠气无疑就是把玉石打磨成更加精美的艺术品的手段与过程。精加工后的玉制艺术品与原来的玉石,其价值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我以为,灵气与匠气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一个修养深厚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充满灵气的睿智的思想者,同时也该是一个精于雕琢追求完美的行动者。

愿我们的老师都能做到灵气与匠气并重,也愿接下来的教研课出更多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