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格 同样的精彩
2012-04-05
――记1~3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4月1日,我校一至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圆满结束了。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前,充分发挥年级备课组的力量,潜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写出详细的教案,制作精美的课件;课中,老师们用各自的教学风格演绎着自己的精彩;课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谢老师展示的是《认识图形》这一课。谢老师用变魔术的形式从立体图形上变出平面图形,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她让孩子们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也学着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接着,她让孩子们用立体图形在橡皮泥上印出平面图形,使孩子们进一步感知了“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郑老师的课题是《摆一摆》。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郑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尤其是当学生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得到时,还提供了一个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用小方块自由摆出几个长方形,并先数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找出长和宽,最后试一试用“长×宽”是否等于数出来的面积。验证得知: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知道它的面积,孩子们亲身经历了验证过程,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自然印象深刻了。
余老师上的内容是《比一比》。余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歌开场,谈话说明这节课喜羊羊和灰太狼要进行翻牌比赛,让同学们帮帮忙,看谁翻出的数大,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对于数的比大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余老师直接大胆的出示一组一组不同的大数,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找出大数比较的方法,体会大数比大小的策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让孩子们掌握了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温老师教的《平均数》。课堂上,温老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用课前的投篮比赛成绩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拉开了序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升华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比赛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学们在学习、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更多了解的是知识形成过程,主动探索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合再分”或“移多补少”,进而掌握新知识。
李老师在《认识分米》这一节课中,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在课一开始,李老师就先让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并让孩子们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心中都准备好一把 “尺子”,这样的复习回顾唤起了学生的记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接着以活动为主线,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给学生估测的方法。估测贯穿了整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掌握好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吴老师《动手做(一)》的教学设计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地方很多。导入环节简洁明了,学生兴趣高。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拿出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说出如何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学生想出了各种办法,并且成功剪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接下来是把长方形、正三角形、圆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实践之后,再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索的方式,亲自动手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做不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蕴涵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整节课以“折、剪、比、拼、变”为主线,由浅入深地组织活动,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新颖的方式,丰富生动,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课后,数学组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肯定了每一节课的亮点和借鉴之处,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修改的建议。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到: 只有保持谦虚心态,好学、好思,才能不断进步提高。
(文/数学组 图/蓝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