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第六届广东省小学数学说课比赛有感(二)

2012-03-22

观摩第六届广东省小学数学说课比赛有感

谭 伟

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的B组比赛在英东体育馆正式开幕,来自广州、中山、顺德等市区的学校代表在这里同台竞技。现场的选手们摩拳擦掌、整装待发,就连观众席上的我们也感受到了强烈的气场。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掌声雷动,一个个精彩而优美的“说课”设计纷呈而至。选手们个性鲜明的语言特色无不透露着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更用另类的技巧多角度展示了他们的“说课”,比如猜谜语、口技、情境表演、歌谣、呈教具、数学建模等等。有了深厚的语言组织功底,再加上多媒体的辅助(或动画故事,或图册欣赏,或卡通介绍,还有学生的学习录象等),立马吸引住了现场所有教师的眼球,为取得教学设计的共鸣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广州市白云区棠溪小学的张莉娜老师的说课《圆的周长》,这节课是一节经典课例,有很多名师都成功地演绎了这节课。在常态教学中可以有哪些思考呢?比如:教学本课时,教师通常安排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等操作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但很多时这样做花费的时间较长,探究的效果偏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一节课张莉娜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习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我们还观摩了深圳市罗湖区笋岗小学张裕老师主讲的《游戏的公平》。这节课的设计由一系列游戏巧妙的组成,既注重选材的多样性,又关注学生对“公平性”的理解、运用;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整节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张老师对课堂节奏的从容把握、课堂生成的灵活处理给在场的所有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非常赞同张老师所说的话:“这节课绝对让学生玩得过瘾,悟得明白,说得清楚”。

最后专家更是提醒现场老师:数学课堂应有本专业的特色,同时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作为旧课新上,教学设计应根据新时代学生心理的变化而调整。

观看市桥北桥小学珠心算表演有感

李莎莉

3月16日,我跟同事们来到了市桥体育馆,观看在这里举办的第六界广东省说课比赛。在比赛前,市桥北桥小学给到场的老师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珠心算表演,让我印象深刻。

在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先表演了一长串加减法的珠心算,当老师报完数字后,学生们快速在各自的小黑板上写出数字,当他们高举写着答案的小黑板时,赢来了现场阵阵掌声。接下来同学们展示了他们平时练习的基本功:看图写数,听音报数等等,让现场观看的老师们啧啧赞叹。

看完表演之后,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自己背着算盘上学的日子。在我那个年代,珠算是我们小学教学的必学内容,可能是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计算机年代,算盘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所以从我们的课本中消失了。可是我觉得,算盘在我国古代就发明创造了,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现在的小学语文学国学,初中学习文言文,古代文学等等,为什么数学中像这样的文化遗产,怎么在课本中就删除了呢?在我们学校,我希望能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在看了珠心算的表演之后,都会为之叫好,为之惊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