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有感(一)

2012-03-22

番禺学习有感

温雪琴

3月15日,番禺区英东体育馆正在进行省说课比赛,我们一行五人前往参加学习。当天安排的是B组选手说课比赛,总共听了16节不同的内容。一天下来,选手们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真切体会到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下面就简单讲一讲这次的收获吧:

1、选手们都能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而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2、有部分选手的“说课”比较有层次感,不一定面面俱到,不一定“说课”说得很细。而是把重难点的处理方式,设计意图,以及所取得效果表达清楚,很精彩。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中,利用切萝卜的录像很直观的处理长方体中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学生不难看出“切一刀有一个面,切两刀有一条棱,切三刀有一个顶点。我想拿着刀和萝卜在课堂上操作,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有多高啊!

3、这次说课的内容有选自人教版教材的,也有北师大版的,听了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感觉人教版的教法一开始就比较注重从正确的思路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索,尽量避免孩子们走弯路,课堂效率高,练习量大。北师大版的教法设计是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提高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先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再一一小结,这种教学方式能提高孩子们跳跃式的思维能力,但遇到错误的方法时还要分析为什么错了,最后让孩子们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这个过程花的时间比较长,要是错误的方法分析太久了,最后还会有个别孩子只记住了错误的方法,练习量也不够。如某个老师演讲的《分一分》(商是几位数的除法)黑板上出现了从个位算起的竖式,并分析了很长时间,虽然计算是正确的,但不简练,如果是在课堂上,孩子们估计都会蒙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观摩说课比赛的心得体会

谢翠平

本次在番禺举行的广东省说课比赛,我有幸去学习。这次比赛中,各种版本的教材课例都有,其中也有北师大版的课例,都是我们上过的,正好可以对比学习,从中吸取精华,充实我们的课堂。比如低段的:《摸球游戏》、《认识分数----分一分(一)》、《可能性》、《分桃子》、《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等。虽然平时,我们都是教学小组讨论教案,精心准备,不免带有局限性,如今能走出去广泛的听取各地的精品课例,实在是难得的提升自我,改善教法,优化课堂的好机会。

有些课例的设计虽然整体不够完美,可操作性不强,但是在众多的教学设计中,每节课能吸取一二也是相当的受用了。

特别是汕尾市陆丰华美学校林嘉慧老师的说课:《左右》。导入有趣,设计新颖,环节紧凑,一环扣一环,练习形式多样。从“说一说”、“找一找”、“玩一玩”、“猜一猜”、“摆一摆”、“练一练”等环节,让学生从认识“左右”,到分辨“左右”,再到了解“左右”的相对性。尤其是“练一练”,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如:吃饭拿筷子的手、踢足球的脚;香港和内地公交车的区别;领奖台上队员的左右和我们看到的“左右”的区别,充分让学生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还适时的渗透了德育教育:“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最后还用一首歌谣,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全课。让我感受到新课标的精神适时都有体现,孩子们真的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虽然是说课,但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操作性强,实用性强,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的很好,很值得借鉴。

听《认识厘米》的说课有感

余金兰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参赛老师首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刻、到位、全面的分析。一年级学过“比长短”,直接比较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因此从这里引申到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更为精细的描述,则需要对测量长度的结果进行量化,量化的首要基础就是长度单位的确定,让学生体会标准长度单位――厘米产生的必要性。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在教学 “操作体验,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中,首先由感知1厘米到记住1厘米,再到判断1厘米,最后到量出1厘米,这样认识1厘米的表象和概念深刻地映入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只有对1厘米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对后面认识几厘米打下坚实的铺垫。其次,是教学认识几厘米,先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去验证线段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然后再直接用尺子去测量其他线段的长度,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和测量线段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并且得出了测量的基本方法。但在教学“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我认为在出示线段后,可以立即让学生先估一估线段的长度,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脑海中的1厘米的长度去估算线段的长度,更好地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表象,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培养,再让学生去验证线段的真实长度,感觉这样安排更水到渠成。

总之,此次听了广东省小学数学组的说课比赛,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竞赛的氛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师们自信的目光、精美的课件、强大的后援团。再次,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对学情的分析细、对情境的创设优。

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

郑淑敏

3月15日,我和数学科组的老师一起去观摩了2012年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能够有机会听到全省高水平的说课比赛,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上午听了十场说课,下午听了七场说课和一场观摩课。在这一天的学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上好一节课,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的学习中,有太多的优秀课例。我尤其是对韶关市曲江区实验小学的王献花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印象非常深刻。

《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很多的老师在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也花了很多的心思,让学生通过观察、制作等手段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节课王老师轻轻松松的通过“巧切萝卜”,“一刀切出面、两刀切出棱、三刀切出顶点”,通过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知道面、棱、顶点产生的过程,尤其是“三刀切出顶点”实在是太妙了,让学生轻松理解了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由于王老师的很好的铺垫,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已动手、自主研究,小组讨论完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小组通过剪一剪、有的小组通过拼一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习上升到一个高度,从实物图形到抽象图形,顺利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看出老师的智慧。我们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