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 精彩不断

2012-10-29

上周五低年级数学课堂展示结束了,在这一周里,低年级数学老师呈现了一节又一节的高效课堂。

谢翠平老师执教的是《快乐的动物》。 “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课,它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因此,谢老师在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然后以小鸭和小猴的只数为例,引出“倍”的问题,小鸭数是小猴的几倍?指导学生摆小棒,让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讲数理,说一说小松鼠数是小鸡的几倍?再结合情境图说一说其它小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问题,这一环节除了巩固知识外,还加强了数理的表述,起到反馈检查、灵活运用的作用。

温雪琴老师执教的是《整理房间》。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接受了一次思想教育。教师创设了一个整理房间的情境,让学生模拟情境帮助淘气整理房间,围绕“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足够大的空间。在这个讨论、交流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思考给予充分的尊重,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了解生活中“垃圾的分类”以及“商场中对商品的分类”等等,使学生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常用到,原来“分类”就在我们的身边。

余金兰老师执教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余老师真正体现了情景创设的多效性,从学生在学校每天喝2瓶牛奶出发,一连串的情境出现在学生眼前时,所有人都触动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思考的激情,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包含了乘法计算的内容,还包含了估算的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要的是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继而引导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与讨论,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吴红英老师执教的是《文具店》。吴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充实、真实,充分地显示了吴老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充分挖掘了课程教学资源,将旧知“几个几是多少”转化成新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类推、去迁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教师用语很少,基本上都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偶尔点拨一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班级学生回答问题完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非常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强。

李莎莉老师执教的是《搭配中的学问》。李老师设计的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起床穿衣――吃午饭-――从学校回家的路线等这些生活素材串联起来。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与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走路等生活事例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文/图 数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