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采蜜去 花城来酿蜜
2012-12-11
2012年12月5日,受学校领导委派,我和王展鹏老师来到山清水秀的肇庆市,开始了为期四天的采蜜之旅――观摩2012年广东省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优秀课例。
承担本次优秀课例教学任务的17位青年教师,都是省内各地级市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所展示的课例,大都经过本人以及同行们的多次打磨,所以,这些课例含金量极高,用一朵朵怒放的鲜花来比喻这些老师和这些课例,丝毫不夸张。
听课的时候,我和王老师占了最前排的位置,边听边探讨,细细咀嚼,难能可贵的是,他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听课现场一边进行实录,一边写听课的感悟,三天下来,胳膊疼手酸,却直喊过瘾,真的是后生可畏啊。上课的老师很辛苦,听课的老师也辛苦,连续三天,17节课一一细听,细品,虽然很累,但是收获极大。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奇葩,它的特点是表现形式精妙,语言精练,文化底蕴深厚,但正是这些特点使初中学生把握起来有不小的难度,再加上古典诗歌取材广泛,文言色彩浓厚,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语文教学中,这些诗歌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困扰着初中语文界。这17节课例代表了当前广东省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最高水准,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教学范本。
这些课例,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很多,总的说来,有以下亮点:
一、所有的课例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主要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这样:初读,解决生字词问题;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重点研读、品析精彩片段;深入探究主旨、挖掘作品内涵;总结诗歌学习方法,迁移拓展;布置作业,巩固强化学习成果。所有的课例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流程清晰,层次分明。
二、重视朗读。本次大赛上,各位选手都展示了较高的朗读水平,可以说是竞显风流。如《春望》这首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国家残破,河山尚存,江山飘摇,恶狼当道,诗人处在颠沛流漓之中,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的心情低沉而悲凉,表达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之心。执教《春望》的林兰晖老师,朗诵声情并茂,把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感染了每个学生,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教学效果非常好。再如执教《破阵子》的赵查老师,开场时高歌一曲,震惊四座,他的声音浑厚,富有磁性,朗读时顿挫抑扬,洋洋盈耳,深深打动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
三、重视方法的指导。如陈永老师讲《水调歌头》时,在课堂末尾带领学生做了诗歌学习方法的总结:读通诗意;读懂画意;品味诗情;积累意象。广东碧桂园学校谢飞燕老师在执教《武陵春》时,带领学生总结出写愁的方法:触景生愁;细节传愁;直接抒愁;夸张摹愁。还有的老师通过展示知识卡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
四、课堂板块清晰,结构如行云流水。几乎所有的课例都是板块式教学,课堂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不蔓不枝。特别是突出学生学习活动这一块,表现得非常鲜明。例如广东碧桂园学校谢飞燕老师的课例,共有五大板块:导入新课;初读悟愁;细读品愁;知人论世;推荐阅读。肖毅老师在执教《饮酒(其五)》时,课堂分为三大板块:思维激活,与诗人相遇;思维碰撞,与诗人同行;思维升华,与诗人相知。
五、拓展延伸与文本紧密结合。拓展延伸应该是在研读文本之后的延伸,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深化,所有的课例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李丽老师在执教《望岳》时,引导学生归纳赏读《望岳》一诗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品读《春望》,学生掌握了方法,学得积极主动,赏析的效果很好。林兰晖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完《春望》后,要求学生思考:面对破败的都城,假如有人能替诗人往长安外送一封信,是人会把这封信写给谁?他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异彩纷呈。
六、背景的穿插恰到好处。以往的语文课,教师大都是在上课之初介绍背景,但是这些课例,却大不一样,都是在学生大惑不解,需要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主旨的时候,才恰到好处地引入背景介绍,基本没有老师单独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如林兰晖老师执教《春望》时,随着诗歌赏析的进度,逐步呈现写作背景:初读之后,介绍盛唐时的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导致的灾难;赏析到“家书抵万金”时,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颠沛流离,与妻儿失去联系的现实;赏析到“白头搔更短”时,介绍杜甫壮志难酬的前半生。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教师的背景介绍好比旱地里来了一场及时雨,使学生对诗意及情感了解得既准又透彻。
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寥寥千言不能一一穷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勤奋的蜜蜂,不知疲倦的采蜜,使自己具备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精湛高超的教学技巧、扎实过硬的教学功底,在课堂上做到泰然自若、挥洒自如,传递给学生积极健康、丰富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文\李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