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语文的盛典

2012-12-25

――深圳会议散记

谭家文

有幸参加了21日至23日在深圳举办的“新课标背景下课堂变革高峰论坛”,三天时间,听了17节精彩的课,享受了5场撼动人心的报告。三天里,我们如饥似渴地聆听,贪婪吮吸着属于语文教学的甘美琼浆,感受着语文教学的迷人魅力,始终以虔敬之心,享受着这场关乎语文课堂变革的盛典。

这次语文教学的盛典,前后分为“指向写作的阅读”、“回归学科的识字”、“建设开放的课堂”、“走向生本的课堂”四大板块。

经典张祖庆

在“指向写作的阅读”这一板块,张祖庆老师教的《穷人》一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前谈话环节,张老师与学生交流莫言与张艺谋这两个人物,引发思考他俩因什么联系在一起?以人物入手,寻找关联点,张艺谋的一部电影《红高粱》是由莫言作品改编而来,两者是由“改编”联系在一起。而《穷人》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改写自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两者也因“改编”而联系,将学生的关注视野带到了这篇小说的由来,进而再引领学生探讨这篇小说为何改编得如此催人泪下?将学生的研读带入更深层次的探究。经典小说读什么?该怎么阅读?他以大视野的课程观去引领孩子阅读经典,通过《穷人》这一课引发学生去关注更多这类小说的阅读,进而带领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与阅读视野。以点带面,开枝散叶,传递阅读理念,渗透阅读方法,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张老师抛出探究主线“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的?”,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一个大问题展开探究发现,要求学生细读课文,默读圈画,标序整理,组内分享,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学生从恶劣的天气环境、家中的陈设和和衣食起居、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渔夫的忧虑、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等不同角度感悟“穷人”的“穷”,进而体味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穷”写深写透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二探究主线“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引导学生从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等角度进行探究发现,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如此设计,导向明确,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全环节,学生学习讨论方向明晰,也避免了阅读教学中的零敲碎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授课过程中,张老师时而旁敲侧击,追问、质疑,时而点拨,引导、把关,他的穿针引线,引发学生回答的热潮、思维的喷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效果甚好。

《穷人》这篇文章有很多细节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张老师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些细节,放大,深究,让细节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睡觉”这一细节的挖掘,让人倍感意外,又深感有味,学生捕捉不到这一细节时,张老师引导关注“同学们,我们刚才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描写读出了穷人的穷,其实还有一处地方只有四个字,非常深刻地,非常形象地写出穷人的穷,只有四个字,而且是四个字的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吗?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老师稍稍一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立即被激发,引发了对穷人“穷”的另一角度探究与体味。课尾,引读小说对 “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与精彩一同引向了高潮。

桑娜的心理描写片段,我们往往关注的都是省略号,张老师关注点不仅停留在此,继续追问“除了省略号要关注外,这段话当中还有什么标点需要关注?跟我们常态的句子不一样,我们常态的句子都是逗号句号,看看这段话当中的标点符号,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这一追问将学生关注的视线带到了问号和感叹号上,这些标点符号写出了桑娜纠结的心情,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不断地体味标点符号的作用,领悟了标点符号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心理活动描写是本课的浓墨重彩之处,也是上述教学环节的重力所在,张老师出其不意地将点选在西蒙这位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身上,挖掘西蒙在临终前几天的愁肠百结、百感交集,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终前的心理活动,适当运用省略号。这一训练点,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西蒙及课文所有主人公“善良”与“伟大母爱”的理解,也发展了想象力,及时地内化课文的精妙语言与巧妙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个问题的探究,一次换位的学习,一些细节的深究,一点延伸的阅读,足见张老师框架设计之精、教学方法之新、解读文本之深、阅读延伸之妙!

经典张祖庆,不仅仅在于他教了一篇经典小说,更在于他成就了一篇经典课例。

又见薛发根

这些年,薛发根老师的课听了不下10节,常听常新,百听不厌。

这一次,薛老师给我们上了《猴子种果树》一文,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风,实实在在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简约。

《猴子种果树》是二年级的课文。课上,我们见证了薛老师面对一群低年级小学生的游刃有余和幽默诙谐。低年级的课堂本来就是生动活泼的,是充满灵动的,听过很多低年级的课,孩子拘束,课虽然上得也流畅也是学有所得,但总感觉孩子的那种天性没有散发出来,有缺憾,听完这节课,感觉就是不一样。

薛老师先出示果树名称、鸟类名称、鸟类叫声、农谚的词语,让孩子先一列一列纵着读,然后横着读。紧接着薛老师娓娓道出《猴子种果树》的故事,然后不断重复第一个情节,说到孩子们都笑了,并且有一部分孩子自觉跟着薛老师重复这个情节了,认为这个故事可太简单了。薛老师就假装让孩子们也来说,逐步让孩子们上钩学说故事。薛老师让孩子们交流说好故事的奥秘,点醒孩子们说好这个故事的奥秘是把对话说形象动听。通过大屏幕出示故事――填空――开头提示的方式,让孩子们不断挑战前一个孩子的讲故事本事,孩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信心越来越大。最后又让孩子们讨论猴子为什么最后没有种成果树来揭示寓意,以故事续编结束课文。

整堂课,孩子们都在快乐中学习。薛老师和孩子们自然对话,让他们有兴趣地学。孩子喜欢语文在于喜欢语文老师。其次,他在教给孩子智慧。语文课就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听、说、读、写,不要太复杂。这堂课薛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教会孩子生动地讲故事,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续故事――化结构。另一个是让孩子明白做人要有主见,有耐心。听说读写训练的背后隐藏着孩子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

薛老师的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一个文本,孩子自己阅读和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有何区别?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思想,蕴含着价值观,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擦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心里从小种下“价值”的种子。也许,一个故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在于此吧!

这堂课给人印象很深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薛老师幽默的评价语言,他在评价孩子学生们讲故事的时候,分别说了几个评价语“优秀”、“了不起”、“了不得”、“不得了”,这样的评价层次分明,鼓励学生进行逐步突破,而且显得教学也非常有条理性,板块清晰。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儿童世界的简单之美;回归语文学习的简单之美;语文教学本身也要回归简单之美。”在最后的讲话中,薛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回归”,同样引人思考。

诗意常丽华

因对新教育的喜爱,我知道了常丽华;又因“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了解了常丽华。这次深圳之行,我进一步感知了常老师身上那种诗意的优雅,以及她对于教育的那份虔诚的坚守。

常老师讲了她与孩子们的故事。听娓娓叙述的声音,看屏幕上一副副真切的画面,一种贴心温暖感在心里慢慢升腾,泪水常常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常老师的故事里,有生命的沉静与热烈,有寂寞的坚持与隆重的庆典,有书籍的润泽与艺术的熏陶……“晨诵午读暮省”,就是常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所拥有的生活方式。

在她的故事里,我们仿佛看到:每天清晨,当孩子们走进校园,走进教室的时候,常老师就会早早地守候在教室里,把轻柔美妙的音乐打开,在音乐中吟诵一首首美妙的诗歌。先是童谣、儿歌、儿童诗,后是唐诗宋词。最终,她把孩子们带到了“在农历的天空下”,这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课程,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

“在农历的天空下”这段旅程,始于冬至。在这段旅程中,常老师在教室里放了一盆腊梅,在梅花的香气中,她带着孩子们诵读梅花诗词,让梅花的精神和品格,镌刻在孩子们的生命里。她甚至带着孩子们远赴南京,只因南京有梅花山,有乌衣巷,还有秦淮河……

春天,万物复苏,常老师与孩子们一边踏春欣赏春天的景色,一边吟诵春天的诗句。 “斜风细雨不须归”,在那个美好的春天里,常老师和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栖居在诗意的大地上,欣赏花开花落。

就这样循着农历的足迹,品着诗歌的幽香,常老师带着孩子走过了夏,走过了秋,走过春夏秋冬,穿越唐诗宋词,感受着诗词的温度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孩子们对诗词的热爱,对物候的敏感,就这样留了下来。

常老师的儒家思想课程,关于生日的课程,关于经典推广的课程,同样把我们领进了感动的长河。我们感念于她的执着,她的坚守。她传递着浓浓的诗意才情,她是语文教育界里的诗人!

悲悯曹文轩

决心赴深圳,是因为有曹文轩。我想代我的学生拜望曹先生,哪怕只是远望。我终于见到了他!

写下这个标题,我费了一番思量。但最终,在我面前闪现着的,曹教授那双充满悲悯情怀的眼睛,以及他的作品里流溢着的浓郁的对于生命的悲悯幽思,让我下了决心。

他给我们作了《文学的意义以及解读》的报告。他的报告朴实真诚,有一种天成的流动着的美感,五味俱全,深深牵动着人心。他承认,他的诸多作品里,忧郁悲悯几乎成了永恒的情愫。想起了他在《草房子》的跋中一再的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曹先生在他的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性关怀的精神以及悲悯的情况在为孩子写着,以自觉的承担意识,关注着孩子的生存状态,同时给人以激发与绵长的幽思。

曹先生是一位高明的叙述者。他给我们讲了《有一只叫秀秀的杯子》,讲出了小女孩的痴情、执着,以及摇摇摆摆的成长;讲出了推销员的贪欲却善良未泯;讲出了流浪老人的困苦与悲怆。但他的讲述又不沉溺于悲切的情绪氛围,他让我们看到即便在生命的低谷或是“绝境”当中,生命依然有它不屈与坚韧的一面,人性依然有它灿烂光辉的美质。他给我们讲《菊花娃娃》的故事,令听者为之动容。菊花妈妈一生的美丽付出,直到生命的边缘,才得到菊花娃娃的回报。等待是漫长的,是孤独的,但值得,那是一种汹涌的爱的回流,足以冲破、抚平一生的焦虑与不平。他说,那些美丽的菊花娃娃,就是我们一生倾心付出的学生;而那位美丽的菊花妈妈,就是我们自己。这是曹先生送给我们的礼物,沉沉的,沉得我们怕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