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自然成

2014-10-27

------小记语文组校评优课(三)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绘,表现了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焦肃英老师上的是《四季》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刚刚结束拼音学习,总的识字量不大的情况下进行课文学习是很有挑战性的。另外,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特别是在南方生活的孩子,对四季的概念不清晰,无法理解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代表性事物。焦老师的课抓住这个重点,采用有趣的形式开展学习,课堂上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课时,焦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春、夏、秋、冬四季图的优美画面让学生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导入很适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同时还让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带来的不同的美。焦老师顺势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1、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接着焦老师又提出了:“小鸟会怎样回答呢?”这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很有深度,不仅拓宽学生的思路,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理解“春天”这一部分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学习描写“春天”部分的形式创编儿歌。从孩子稚嫩的声音中我们也听到了优美的诗句:“桃花粉粉,它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笋芽尖尖,它对大地说:“我是春天。”……多么可爱的小诗人啊!面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焦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慈祥的笑容,在老师的引领下,小诗人才思泉涌,妙语连珠。

三、读、演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是比较短,课堂上坐不了几分钟就想动。焦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动了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习。这节课让学生动起来的机会是挺多的。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做“尖尖”的形状配合朗读。学生自主学习“夏、秋、冬”这三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表演。反馈的时候找小组组员一起到前面表演读,表演“圆圆、鞠躬、大肚子一挺”等动作,学生大胆的表演引起阵阵欢乐的笑声,同学们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的精确和美。

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脉络分明,教学方法多样化,教态亲切自然,很有亲和力,老师一直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关注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多样化,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学习模式,值得学习。

《鹿与狼的故事》这篇课文生动而道理深刻,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的教学中,廖卫根老师“浅入深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而且悟出了道理,真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

廖老师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就是两个关键词――凶恶残忍、美丽善良。他引导学生根据对狼的直感――凶恶残忍,说出了很多形容狼的贬义的词语,如“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声名狼藉”等等,让学生充分地说,渲染狼“恶”的形象,使人对其恨得咬牙切齿!亦为后面的“还狼公道”作了很好的铺垫。对鹿的“美丽善良”这一点,教师因势利导,利用 “悬念”引起学生质疑,激起学生再读课文的兴趣,探究原因何在。整堂课,廖老师紧紧抓住一条主线来展开,很好地起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同时,他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也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讨论交流等方式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使学生不断地从与文本的对话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并将“鹿和狼的故事”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思考。

在教学的最后,廖老师让学生以鹿或狼的口吻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简短的信,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畅所欲言,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得以张扬。可以说,这一环节是课堂的“点睛之笔”!

叶圣陶说:语文是一个例子。廖老师的课起到了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他的课堂中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情景引入,走进文本静无声;看图说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课件精美,尊重学生与文本;精讲多练,创建高效务实新课堂。

精美的课件、精巧的设计、 精心的训练、和谐的师生情……一节节丰满灵动、感人肺腑的优质课充分印证了集体教研与个人努力的相辅相成,团队永远是个人成长的坚实土地,一个人要“破茧成蝶”更需要坚持与历练!走教研之路,培养名师,创优质课堂,成就教师,将是碧桂花城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

(文:何少欢 陈斌 图: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