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堂,彰显数学魅力
2014-11-25
11月21日,我校隆重召开了本学期的家长会。在这次家长会上,共展示了11节数学课,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赢得了来宾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王彩玲老师从三只小动物引发了“上下”的探讨问题,一年级的同学们通过说一说、猜一猜等环节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对小动物上下位置关系进行了解说,然后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在玩中学巩固了对上下的理解。在课堂上同学们能说会道,踊跃发言,积极的表现赢得了家长们一片好评。
吴红英老师在一(2)班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一起来分类》。课前,她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分类图片,了解了分类的重要性;课中,她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寻找分类的标准,并能用标准正确分类,还能学以致用,用分类的方法来收拾抽屉。课后,她与学生一起寻找了教室里以及其它地方的分类。这是一节多么有趣又实用的数学课啊!
余金兰老师在二(3)班上了一节《鸡兔同笼》,余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动手、动脑、想想、画画、数数,从而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发现了第一种方法,将全部的动物先当作是“鸡”,但发现这样处理总腿数就少了,所以要将相应的“鸡”变成“兔”。一名同学把自己的这种画法在黑板上板演并说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后,立刻又有学生发现了第二种方法,将全部的动物先当作是“兔”,但发现这样处理总腿数就多了,所以要将相应的“兔”变成“鸡”。通过学习,孩子们从“会做”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并相互交流解法,教师作适当补充,梳理各种解法的特点,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将画画、数数的解题方法抽象升华为假设法及模型的过程,在反思与追问中生成新的智慧。
《什么是周长》这是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温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描一描、认一认、量一量、数一数等教学流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张灵老师的《什么是周长》这一课,从一个精彩有趣的“蚂蚁跑步”的动画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学生动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我会描”“我会数”“智力大比拼”一些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非常好。
蓝建春老师和谭伟老师分别在五( 2)班和五(4)上了《分数的再认识(一)》一课。这个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只是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还可以把一组物体或多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从一个物体平均分到一个整体平均分,在认识上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蓝老师设计了许多操作环节,用大量的实例来了解“整体”的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体验到拿出相同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拿出的几分之几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拿出整体的几分之几,虽然几分之几相同,由于整体数量不同,导致拿出的具体数量也是不相同。整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会深刻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在谭老师的课堂上,他开课就和学生们玩起了猜谜语的游戏,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着通过生活中大量具体的事物,揭示“1个整体“这一概念,学生很轻松的将数字“1”和“1个整体”区别开,继而在列举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1个整体”时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整节课通过写分数、拿小球、画图、拓展提高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深度理解,听课的家长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精心准备了一节《比赛场次》,刘海涛、卢勋辽、郑淑敏三位老师一起研讨,精心制作课件,反复修改教案课件,在课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让学生动手填一填、说一说,学生积极踊跃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并总结出研究规律的方法:从简单问题开始――得出规律――验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整节课练习设计有梯度,通过分披萨饼切10刀最多可以分到多少块?这种有趣的例子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通过这次家长会,不仅展示出老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展示出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面貌,让每位前来参加活动的来宾们都赞不绝口。(文\李莎莉 图\赵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