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思考 改变
2015-01-21
回到“真实的写作”
李卫东老师《回到“真实的写作”》 的讲座是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的。一个老师眼中写作水平差的学生却能写出一篇优美感人的情书。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每次习作课上都在上演。平时看上去不善言辞的孩子突然有一篇作文写得很棒,我甚至还会猜测是不是仿写得来的。这样的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李卫东老师却很好地分析了这种学生身上存在的写作分列现象。写情书的学生在写情书时的写作是自觉自为,写得酣畅淋漓,陶醉其中不觉其苦;而写作文的时候面对文题却是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凑些文字了事。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少出现分裂现象,让所有的习作都是乐在其中呢?我们只有回到“真实写作”。
讲座之初李卫东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真实写作的四条含义: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情境,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实的言语效果。
回到“真实写作”对于我的意义何在?在现实的习作教学中我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还记得《死亡者信件之症结》给我带来的震撼,每天都在对着文字的信件分发员,却由于他面对的是一些死人的信件无法发出没有读者,而对文字的作用产生怀疑甚至厌烦的心里,从而惧怕写作任务。在死亡和写作之间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碰触文字。真的担心我们的孩子有一天对于习作任务也会产生厌烦心里,那样的习作教学将会是困难重重毫无进展。寻找到一条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的道路就迫在眉睫。我们只有像富兰克太太那样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写作。虽然我们都没有富兰克太太那样的“信箱教室”,但是我们的学生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的孙悟空,他们都有亲人、朋友、师长,他们都有真实的情感交流需要。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抓住孩子这种情感交流需要来教学写作方法和技巧,由“先教后编”式的习作练习转换成你想写我帮你的学生主动式习作练习,那效果是不是会更理想呢?我的习作教学之路还有许多值得努力的地方。反思自己的习作教学为什么常常收到“死亡者信件”就是因为这种无意义的写作,没有真实的言语效果的写作。人与人的交流都在乎真实、正确与真诚,何况一篇文从字顺的习作呢?
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寻找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不要让我的学生在虚假写作中越陷越深。让学生尽量找到真实的读者,为读者负责。(家长、老师、同学都有可能是真实读者,真实读者一定能够及时反馈。)不适合出现真实读者的习作练习我必须为学生创设习作情境,利于学生基于真实的生活产生适合地想象。给学生们具体的写作任务,让他寻找到写作也能给他带来任务完成的成就感。
二.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
大家比较习惯于四分法,即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文体,其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常用的文体知识,在写作中“立言得体”,?鞘导市Ч?并不理想。李卫东老师教会我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提供任务”等手段,密切写作与生活的关联。实用性写作作为日常化写作,是在自然状态下对表达方式及其规律的运用。依据文体的特点、性质开发写作教学策略,所有文体道理相同。文体思维是路径,文体不同,路径即有分有合,但通往“真实性写作”的自然王国,这是共同的目的。
三.全过程: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
我们身边常见的写作教学形态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一一教师批改一一发放习作一一简单评讲,稍好一点的在命题上费点心思尽量贴近学生,或者在写作中做点指导,或者在写后的讲评上花费些心思,但学生似乎还是不太买账,你布置题目我“码”出一篇交差了事,你讲评再眉飞色舞只要不是我那篇,“嘿,万事大吉!”我继续听个热闹,等你评讲完我把作文往课桌里一塞,看不看分数都无所谓。李卫东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消费何处,反馈如何,消费又如何刺激,改进生产,应该是一个生产、消费、流通的过程循环。其实只要我能关注学生写作全过程,在他需要时给与他适当的指导、在他迷茫时给与他点拨,不再是只看最后的那篇成文就会让学生在习作上有很大的收获。
李卫东老师的讲座让我惊讶、震撼、思索。在以后的实际习作教学中我将会逐步回到“真实的写作”。
(文/李盼盼)
失马是福
我听了姚老师的《塞翁失马》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姚老师在这堂课中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它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为福了;后其子又“堕而折其髀”又转为祸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动人也吸引人。本文虽是一则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能从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并且能联系实际去正确地看待问题。
对于这堂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姚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突破了课时教学重难点,较好地达成了课时目标。
第一,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因此,姚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反复阅读品味。姚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姚老师把阅读作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畅。第二阶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自我分析课文难点,做到通文意知内容。第三阶段:学生再读,要求解决文章内涵难点。第四阶段:通过小品演出进一步理解文意,在理解过程中再穿插朗读。整堂课学生读出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姚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的一员。
第二,处理好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姚老师能让学生去自主地学习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姚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寓意时,对“一定条件下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中的“一定条件”做了恰当的展开,使学生不致误会寓意,是精彩一笔。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
就阅读教学而言,失马或许就是福,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自勉!
(文/梁瑞瑜)
阅读----语文教育的“根”与“魂”
2015年1月17日,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基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教学多模式研讨”在我校拉开帷幕。在那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邱晓云老师的讲座《介绍清华附中开展专题教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让我对如何进行阅读的教学也有了深深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们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是从他们的读书中读来的,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并不是依靠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现实中,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课堂上学生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课后学生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让学生们下笔写写东西,会突然发现,他们笔下凄凉。时间长了,还会发现学生们原本会发亮的眼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黯然无光,这一切是那么的可悲。师生们就这样痛苦地一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悲剧:师生都苦不堪言。
主题阅读找准了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点,一切从读开始,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获得思想,获得情感,获得知识体系的生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还苦吗?学生还苦吗?不,不苦,都在享受,享受着种种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都在吸收,吸收着种种题材课文带来的理解、写作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先诵读后反刍的“鲸吞诵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经典,“吞下去”,背诵下来,快速记忆,高效积累。二是先理解再诵读的“蚕食诵读法”。要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学懂了,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慢慢品味、咀嚼、体味、感悟。按照“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一一递进的层次入手,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使阅读过程成为精神的洗礼、情感的回荡、心灵的旅行的过程。三是不求内容同一的“鸟鸣诵读法”。这种方法,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留给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你读我听,你听我读,进行散文式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个性化阅读。不求读的内容统一,但求读出个性特点。在读中,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的确,有丰富主题的阅读可以充分弥补儿童生活经验的缺乏。儿童缺少的生活和写作资源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对于少不经事的儿童,书籍就是一部丰富的生活史,有主题的阅读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要知道习作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染习得的,一个丧失阅读兴趣的孩子也必然很难产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抓住阅读就抓住了语文的根,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主题阅读”正是要努力抓住语文教育的“根”与“魂”。
茫茫书海,让儿童有主题的阅读;浩浩文化,让儿童有主题的积淀。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会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探索。
(文/马婷)
贵在勇气与实践,不论失败与成功
话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如此绝对的观点,是否无懈可击?无需去论断,但其中强调的关于语文的重要性,却无需再多言。在中国,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学,母语教学有四大经典问题:“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解决这四个问题?最近参加的全国中小学语文名师大讲坛和全国中学语文“卓越课堂”高峰论坛给我们很多启发,也让我们慢慢找到了一些努力的方向。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李镗老师的一段话:“既然是研究课,是探索,上得不好没关系,失败了也没关系,关键是你敢不敢去试。既然是改革,就应该给老师们更多的宽容。”
创造,是进步最大的推动力,个人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满足现状,止步不前,必然落后,甚至将被淘汰。但教育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到一定的年份,积累到一定的经验,即使不去追求创新,不去研究教育真谛,不去挑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区域,似乎也能把书教下去。创造与探索,对于一个每日身心皆疲惫的语文老师而言,似乎成了一种无法言说也无法实现的痛。但,真的如此吗?
此次“卓越课堂”高峰论坛的邱晓芸老师,三十来岁的年纪,不论是教师本身的学识素养,还是课堂的驾驭能力,都震撼全场,甚至让很多老师不禁感慨:“这么多年的书算是白教了!”这位语文老师的魅力,从何而来?团队的努力、项目的要求当然是不能不说的客观因素,但最关键的推动力,应是这位老师对提高自身、完善教育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吧。
教育者不愿意去探究和创新,有的是因为精力不够,有的是因为怕辛苦,有的是因为怕犯错误,但是,这世界,唯一不用努力就能获得的是年龄,最容易走的路是下坡路,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教育改革,贵在尝试探究的勇气与实践行动,成功自然再好不过,即使失败,亦无妨,因为那是更有价值的反思时机。
教育是良心活,以生为本,遵循规律,改变“只有做题,没有读书;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教学现状,对于学生、对于社会,将功德无量。 (文/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