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语文高峰论坛学习心得
2015-01-21
花城祥云迎贵宾 京城紫瑞降岭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举办全国中学语文卓越课堂
王展鹏
语文教学随着国家课程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其地位日益突显。语文教学网络化、语文教学专题化、微课与翻转课堂、语文课堂学习研究等新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研究的方法在各地相继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与案例。为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帮助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举办了本次论坛。
本论坛打破了初中、高中的界限,把语文教学融进六年的大视野中,实现不同学段的教师分享彼此的实践研究的成果,推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接轨。
本论坛将北京十一学校、北京清华附中、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课堂实践呈现给了与会者,以帮助各地、各校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融合。
本论坛请北京名校的语文学科主任和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资深的特级教师互动切磋,传递国家课程改革的新信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
我校的姚雄飞老师也应邀展示了一堂研讨课。姚老师上的是七年级课文《塞翁失马》,姚老师从“趣”与“活”来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姚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这极大的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她不但传授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是给了学生们一个担任“小老师”的机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本节课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不论是班级辩论赛的唇枪舌剑,还是情景剧的生动传神,都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三天的培训,我校的师生获得了与会的专家与老师们一致的好评,专家在充分肯定我校师生卓越的才能与非凡的素质的同时,也给我校的教改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这次的培训对花城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促进,对花城语文教学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校的语文教改工作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就。(文\王展鹏 图\刘志伟)
听课有感
李明晖
邱晓云老师执教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虽然只有84字,却创造出清幽宁静的境界,含蓄地传达了微妙复杂的心境,语言畅达,内涵丰富。课堂内容充实,有深度,教学方法灵活,学生的发言得到教师的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根据文体特点,处理好了叙事、写景、抒情三个部分,课堂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教学设计上,老师设置了比较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品味不同词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意义。这个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在文言知识学习上,老师教给了学生一些方法,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邱老师在课堂上贯彻了她的教学理念,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们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好书,多读书,读与课文同类的书籍,逐渐加大阅读量,掌握更多文章模式,不断增强语感。
周群老师执教的是龙应台的《目送》,文章描述了自己三次目送儿子和三次目送父亲的场景,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读来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但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比较天真浪漫,他们的思想单纯,经历单薄,对人生的生老死别还没有什么概念,很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那份关于亲情、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老师的教学设计抓住了“目送”这条主线,两条线延伸,一步一步地拓展,一点一点地深入文本的中心。整堂课,师生一起感性解读,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对儿女、对亲人的浓浓深情。分析课文时,教师紧扣关键词句和重点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帮助孩子认识文本,用个性化感受降低文本的难度,促使大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有效提高了阅读鉴赏的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了超越文本的理解,我想,虽然有点跑题,但是这样的创新思维,值得肯定。
姚雄飞老师执教的是《塞翁失马》,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则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在导入这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悬念,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方法,只有充满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有活力有生气的课堂。在初步接触文本时,老师重视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文言之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读得顺畅,读懂文意,读透深意,读出文章之美,在反复而不断深入的阅读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的读,设置了几种不同的形式,有个人读,也有全班齐读,还有去标点读,形式多样,灵活。老师善于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设计的问题提出后,小组四人互相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台展示阶段,展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也展示了小组的智慧,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环节,教师为学生送上了几种学习字词的方法,这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能力。探究阶段,把课文引向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当然,这个问题确有难度,但是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智慧。仅仅理解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设计了课堂剧表演环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也使大家对文本的主旨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尤其是,或与福在什么条件才会转化的问题把大家的思考引向深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悲喜祸福要看淡,面对福与祸时,要未雨绸缪,防止好事向坏事转化,防患于未然。这堂课,学生掌握了一篇文章,学会了一些方法,明白了更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说,是极有价值的一堂课。
做个幸福的读书人
刘志伟
1月17―19三天,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清华附中、景山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等名校的名师,我校有幸近距离聆听了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或经验介绍,受益匪浅,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并且要带领学生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其中几位老师的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分享如下,亦自勉。
一、专题教学效果好
第一节课由清华附中邱晓云老师执教,讲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说实话,我被彻底征服了,第一节课就如当头棒喝,再回忆自己讲文言文,感到无地自容。邱老师的课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而是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讲起,聊到了《前后赤壁赋》,欣赏了《定风波》,课堂充实却不凌乱,让大家认识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苏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想这离不开邱老师广泛的阅读。
当然最令人敬佩的当属邱老师的专题教学介绍,她以七年级“我的父亲母亲”为专题,做了详细介绍,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有的放矢,自选关于“父亲母亲”的名家名篇,和朱自清的《背影》一起讲,其中举到了萧红、史铁生、龙应台等,这不分明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么?我却没有与学生分享更多。
于是,就在今天――1月20日的作文课上,我为大家朗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读着读着,我哽咽了,台下鸦雀无声;读着读着,我分明听到了啜泣,我没有抬头,因为我眼里满含泪水。读完,我知道,我成功了――原来鼓励孩子读书是需要老师带领的,原来做个读书人,是如此的幸福。
二、走班上课是趋势
近段时间一直在看北京十一学校的《学校转型》,李希贵校长主编,没想到书看到一半,我们就迎来了十一学校的贵宾,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闫存林老师,我自然要坐到第一排近距离聆听。
听完闫老师的介绍,我发现书上所写非虚,闫老师介绍的比书上写的更详细,虽然是高中,对于我们初中来说依然有借鉴意义,难怪十一学校能成功,难怪十一学校能成为排头兵,我想这与他们具有大胆革新意识分不开,他们不再裹脚不前,他们不再为师独尊。大胆砍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办公室,没有讲台,学生自选课程,走班上课。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欣赏他们的做法,我们大可不必照搬照抄,也不可能。但我在想,若真的让学生来自选课程,学生会选我的课吗?或者说这学期选了,下学期还会选吗?老师早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的功能了,看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会后我请闫老师为《传递》这本册子题几个字,闫老师如是写道:“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阅读与写作,这本册子体现了学生的成长,是很好的尝试,希望与刘老师共勉!”
三、花城师生实力强
当然三天活动中,最值一提还是花城师生,其中我校初中部语文骨干教师姚雄飞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为大家献上了一节《塞翁失马》,为了上好这节课,姚老师做足了功夫,反复修改教案,反复修改课件,课前再次虚心请教与会领导,一堂高质量的展示课应运而生,学生的精彩表现更是博得满堂彩。我想这和姚老师平时的训练有素有关,也和我校一直以来重视教研有关。
四、宝刀未老赤忱心
三天下来,最令人尊敬的要数全国特级教师李镗老师,没想到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的了如指掌,有对中国当今教育振聋发聩的质问,有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但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善意提醒。他自称小老头,自称我说的不一定对。要求在场老师对年轻老师的课堂不要太过苛刻,对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心存感激,感谢上课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堂又一堂研讨课,将每一堂课都看成是研究对象,发现闪光点,帮助其改进不足。
李老师在最后作总结时,为大家呈现了种种课堂教学方法,这得要怎样的热爱啊,一位年且古稀的前辈尚能如此,我辈岂敢不思进取!
两节研讨课的几点思考
余江平
2015年1月17日至19日,北师大中学语文“卓越课堂”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北京清华附中邱晓云老师的研讨课《记承天寺夜游》,以及来自北京景山学校周群老师的研讨课《目送》。课例精彩纷呈,我也收获颇多。
邱老师的课既精雕细琢又有大家大气,我认为有三点非常值得学习。
1、小课堂大语文。学生不足四十,课文不足百字,但邱老师的课却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容丰富。上课伊始,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导入课文,从课文延伸到苏轼被贬黄州反映心路历程的三篇诗词《卜算了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主题的多样性延伸到课堂质疑:《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好人还是坏人?
2、灵活的分组讨论。教学进入学生讨论环节,老师抛出讨论话题:课文的主题是乐“闲”还是苦“闲”?邱老师没有采取我们很多老师惯用的固定分组进行讨论,而是实行灵活的分组讨论:全体学生根据“乐”与“苦”分成两大组,按组学生重新就座。这种分组讨论既合理又令人耳目一新。
3、小问题大智慧。邱老师在正方学生(支持乐闲)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正方依据并板书:有月可赏,有友相伴,有乐可享。此时,如果再让反方学生(支持苦闲)充分发言,课堂就会显得臃肿而单调。邱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向反方学生提问:请在板书三个短语前面加一个字,使之变成反方的依据。从学生的回答中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机敏聪慧,也可以看出老师课堂设计的精巧。
周老师的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老师讲得较多,课件用得少、基本无板书,课后我与其他几位老师交流,也对此课不以为然,专家评课时也颇多“非议”,但我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龙应台的《目送》属于一篇相对初中生而言有阅读难度的文章,其中两段相同的文字所包含的情感与人生感悟大不相同:“我”目送儿子“不必追”,既包含母爱不被儿子理解的无奈与失落,更表达了母亲只需做一个“关注者”,给孩子成长更多空间与自由的人生感悟。“我”目送父亲“不必追”,既包含了生老病死是人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又表达了珍惜现实中与亲人相伴的细腻情怀。这一主题无疑与初中生的年龄与阅历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周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主题,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馈表现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散文阅读要抓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段,周老师给学生以很好的方法指导。
由此,我想到了近几年的佛山中考语文,每年必考一篇学生“难懂”的散文阅读,老师对此类阅读的指导也很头疼,周老师的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有很大帮助。
我又想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就像本次论坛的专家所言:“我们不提示范课,也不提优质课,我们上的是研讨课”,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喜欢你优美而整齐的板书,你尽可展示;学生喜欢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你尽可展示;学生喜欢你妙语连珠的分析讲解,你尽可展示……一个老师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千万不可“邯郸学步”。教学只一个模式,你不烦,学生也烦!
几点思考,仅此而已。
向“卓越课堂 卓越教师”进发
姚雄飞
元月17-19日,阳光明媚、温暖如春的碧桂花城学校迎来了2015年的第一次全国语文教学研讨盛会――“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来自首都北京的顶级专家、特级名师以及全国各地数百位中学语文教师欢聚一堂,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有机会坐在这样高规格高质量的论坛会场里接受洗礼,我喜不自胜。为期三天的学习研讨,我用思考的方式聆听了四场专家讲座和两节名师示范课,希望通过与他们的比照,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卫东(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特级教师)、闫存林(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特级教师)、李镗(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北师大教育硕士导师、特级教师)四位专家长期研究语文教学,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他们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或语重心长、情感充沛,或慷慨激昂,针砭时弊。听他们的讲座,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语文教育专家超凡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基础教育的良知与执着。
北京清华附中邱晓云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北京景山学校周群老师执教的《目送》,既有对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又有对散文教学模式的大胆革新。她们耳目一新的精彩教学,让我体会到一个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孩子深深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思索。听她们的课,我在享受,在思考,在成长……
梁启超曾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这种苦,不正是对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苦的形象概括吗?教师身上所背负的,不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吗?但这样的一种苦,又是怎样的一种甜啊!如果我们像诸位专家名师一样,把语文教学当成事业来做,投入情感去做,积极打造卓越课堂,向卓越型教师迈进,中国的语文教育将迎来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