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展风采 花城学子真出彩

2015-01-21

很荣幸参加了1月17日――19日在我校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的活动。来自全国知名的专家和名校的老师齐聚一堂,为我们带来了十分精彩的专题讲座、课堂展示和课改介绍。其中三节示范课让我的印象最深刻,新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研究的方法,为大家呈现了语文课堂实践经验,提供借鉴,引导实践。

清华附中的邱晓云老师讲授的是《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样流畅,教学设计新颖,邱教师语言亲切而不失幽默,看似简洁明了的设计,却能体现老师的睿智和驾驭课堂的魅力。文言文的教学讲究字义的理解,邱老师采用了:1、据形猜义2、温故知义3、比较见义4、组词显义这四种方法来翻译文言文,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接着老师抛出了问题:结合本文,分析苏轼是乐于做闲人,还是苦于做闲人?学生在分析思考后,邱老师把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一下进入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学生也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和深度的思考,更让与会的老师连连发出赞叹。这就是课堂的生成。

北京景山学校的周群老师讲授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目送》。这是一篇散文,都说学习散文要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周老师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教学方法,把学习散文的方法归纳为三点:1、抓住文章的情思,贵在有我。2、抓住关键词句去品析。3、欣赏文章的感情美、语言美、结构美。虽然周老师准备了完整的教学课件,但课堂并未按原本的设计去讲授,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这节课上就让我们领略了周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功底、收放自如的教学能力。

碧桂花城学校的姚雄飞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是文言文《塞翁失马》。姚老师整堂课教学设计新颖,以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每个教学板块清晰,语言亲切又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姚老师采用了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等,通过朗读、讨论、汇报、表演、探究、辩论、写作等方式,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碧桂花城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正如我校一直提倡的“精讲多练,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花城学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精彩的三节示范课让我再一次思索如何在语文课堂里焕发教师的魅力,展示自我的风采呢?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呢?我想厚积薄发的积淀、永葆年轻的心态、以及热爱阅读和思考都是我们要具备的必要因素,而名师在课堂的精彩,更让我明白自己不能只做一名教书匠,要做一个有想法,有实践,终身学习的好老师,在教学的生涯里,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

(文:钟欢)

回到“真实的写作”

――听李卫东老师专题报告有感

2015年1月17、18日两天,我非常荣幸能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论坛上,来自北京的专家、学者、名牌学校的骨干教师为我们讲述了新课标下,新时期语文的改革方向和他们在课改下的一些语文改革措施。

第一天顾之川老师给我们开展了“语文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的专题报告,顾老师作为高考试卷的命题者,他用了历届高考卷中一些典型题目给我们分析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可能由于我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对高考一直感觉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顾老师一句话让我对这一观念有了一些改变。顾老师说到,高考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在现在的中国,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虽然离我们小学比较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小学的课程改革。

第二天的课程中,主办方邀请了李卫东老师给我们讲“回到‘真实的写作’”专题报告。李卫东老师以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案例,为我们介绍了何谓“真实的写作”,真实的写作就是要有真实的语言环境――作者要有一定的目的,还要有真实的语言成果――有读者反应。要把写作当作交际和生活。

李卫东老师的讲座虽然面对的是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老师,但是他的内容却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现在我从事的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孩子也开始初步接触写作,更确切说是写话。我在教学中,有时也会面对孩子的这一疑问: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有些学生提起笔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有些学生会写很多东西,但通篇都是由浮华的辞藻堆砌而成的,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对此,我在教学中也经常感到困惑。李卫东老师举了美国的一个例子:一位美国老师把写作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通过书信形式把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地写作,把信件模拟寄出,然后老师在学生书写信件是渗透写作的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目的,也有了书写的对象,于是就有话可写,写作时学生还能考虑他们的读者群体,所以在语句的运用上会有相应的考虑,遣词造句上也会有一定的思量,作文就不会通篇都是华丽而无用的辞藻,写作也自然而然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回到“真实的写作”,写作不是脱离现实用浮华的辞藻堆砌的文字,而应该接近我们的生活,甚至融入我们的生活。学生有时候会觉得无话可写,就是因为写作的内容离开了他们的生活感知,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没有一个具体的读者群体。很多孩子在学写日记的时候会跟我说:“老师,我想不到写什么?”因为在学生的眼中,每天都是一样的生活:上课――下课――午饭――午休――上课――下课――放学,这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没有特别的事情能激起孩子心中的火花,所以写作变得枯燥,变得乏味,变得公式化,为了交给老师而写。李卫东老师提到,写作要与生活真实关联,老师可以通过书信形式唤醒学生的体验。书信让学生有了具体的读者群体,他能知道自己这封信准备写给谁,有了这一明确的读者,学生写作才会有目的性,有书写的欲望。然后老师还可以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孩子在这一情境下进行写作。

虽然我还没用上李卫东老师讲座上这些方法进入我的课堂,但是,回到“真实的写作”这一命题值得我思考,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重点思考、研究如何让学生的写作与生活有真实的关联,希望在作文的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文:李丽嫦)

静心思索 完善教学

今天有幸参加由北师大组织的“卓越课堂”之高峰论坛,聆听了来自清华附中邱晓云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

课堂上,邱晓云老师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用她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们与文豪苏轼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而来品味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在名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大胆的展示自我,施展才华。学生的思维在邱老师的引导下一刻也没有停过,在这堂课里,学生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挖掘和领悟: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用《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使学生感受苏轼特殊的心境,领悟他的人生态度,让课堂上的学生们也能受到熏陶,拥有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们来做暴风雨中的“海燕”,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苦难不屈服,让平凡的生命闪耀美丽的光芒。

静心思索!这堂课给我很多启示,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灵活地挖掘教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更要思考如何领悟名师课堂中的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应在反思中前行!

(文:孙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