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学习心得
2015-01-21
喜迎八方贵客 感受名师魅力
2015年元月17日--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欢聚碧桂花城学校学术报告厅,参加北师大培训中心举办的“卓越课堂”中学语文教学高峰论坛活动,围绕 “专题报告”“课堂展示”“课改介绍”三大研修模块展开。
这次盛会,有幸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做了题为《语文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的讲座,指出了语文教学随着国家课程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地位日益突显,剖析了考试政策的解释和未来的方向,虽然高考离我们还远,但观念要从头改变;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李卫东分别从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三个部分展开《回到真实的写作---深度走进新课程的作文教学 》讲座,案例丰富生动,贴近一线教学,让老师们产生很多共鸣,并可以借鉴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特级教师闫存林介绍北京十一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北京景山学校和清华附中的名师周 群、邱晓云分别交流了自己的教改新路和清华附中展开的语文教学模式,名校课改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处处体现创新和变革,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北师大教育硕士导师、特级教师李 镗结合三节研讨课的内容进行精彩点评,介绍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和国际上流行的课堂学习研究的操作流程和变易理论,传递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新信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解答了大家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受益匪浅。北京来的名师周 群、邱晓云和我校初中骨干教师姚雄飞同台展出三节课堂,真实展示了最新教改理念,拓展了大家的视野,课堂案例的生成,给大家的课堂提供了借鉴和导向。
三天的学习,听专家讲座如品美酒,观名师课堂如饮甘露:
“做一个有良知的语文老师。”专家如是说。
很久以前,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要让学生把获得知识当成最终的目的,尤其是不要要求学生简单地呈现知识,而要使知识成为一种手段,去发展他们的思维、智力、情感、思想、品质。李 镗,北师大导师、特级教师,一辈子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如今退休了依然活跃在语文教改的前沿阵地,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这次他主持全场活动, 做了长达四个小时的精彩点评讲座,依然精神矍铄,不知疲倦,给大家树立了典范。他在会场上就多次提到:要做一个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这不仅是他的使命感使然,更是对全体语文教师的呼唤、鞭策和传承吧。他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语文老师,应该知道自己担负的责任是沉重的,应该热爱这份职业,不断进取,努力身正为范,在教学中应该去启发孩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
“螺丝壳里做道场。”名师如是说。
“螺丝壳里做道场,个个是高手好手”。当观摩邱晓云执教的《 记承天寺夜游》、周群老师执教的《 目送》,两位老师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智慧带领学生愉悦地学习,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情操升华的精彩课堂,当听完两位老师感人的关于教学心路历程和清华附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讲座,我才真正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名师都是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拓荒者、先行者、实践者、布道者,他们付出的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的心血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变革,而他们身后还有默默无闻的同行人、支持者,他们都是不辜负人生使命的人,令人敬佩和学习。
“是什么让碧桂花城学校的孩子如此精彩?”听众如是说。
这次参加上课的学生都是来自碧桂花城学校初中部七、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面对如此隆重的场面, 学生们淡定自如,落落大方,热情投入,敢于思辨的精神面貌给听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课堂上精彩的答辩、生动的情景表演,博得了一阵阵赞誉的掌声。“是什么让碧桂花城学校的孩子如此精彩?”大家的好奇与惊叹是对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肯定和鞭策,是对我们学校师生的激励与期望。相信我们碧桂花城学校一定会借这次盛会之风,坚定我们教改和教学的方向,找到了提高和借鉴的最好平台,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回到“真实的写作”
今天上午的主讲是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题目是《回到“真实的写作”》。开场就谈到一位作文比较差的学生写出了一篇词通句顺,情真意切的情书,这种作文的分裂现象引发了他对真实写作的思考。并总结出“真实作文”的四点要素:1、有“真实的言语任务”;2、有真实的背景3、真实的自体验,也就是“真实的言语环境”;4、有真实的读者来读,也就是有“真实的言语成果”。并强调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保证。
其实写作的分裂现象在不少学生身上都发生过,不知所为的写作目的,不熟悉题材等等使学生面对作文题苦不堪言,最后生拉硬拽、东拼西凑草草了事。面对这种状况学生苦恼,作为老师我们得直面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真诚地进入写作状态,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让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表达的快乐?
仔细想来,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真实的重现,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就是作文。现实状况是学生很多时候轻易忽略身边的事情,忽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作是挖掘不出身边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创设和引导,让他们动笔就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如何做到呢?
生活是真实的,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鼓励学生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并及时表扬反馈,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掌握方法,形成习惯。
如果说观察是一个信息素材的输入、吸收过程,那接下来就要引导他们输出,就是如何倾吐,如何表达。例如,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老师就应该及时出现,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事都说出来,怎样看待同学的“所作所为”,怎样看待自己的言行。首先不管对与错,只求倾诉,老师要做到就是认真聆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经过学生双方都倾诉完后,教师就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各自思考,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明白应该怎样与同学相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宣泄感情,表露心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教育启发,懂得了什么做人的道理。“作文就是生活。”学生阶段正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黄金季节,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时候学生往往会有许多天真烂漫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生活是真实的,回到“真实的写作”,我想首先就要让写作回到生活。当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生活,由生活中各种点滴触发自己的情感,最后通过笔尖自然流泻下来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令人期待的真实而美丽的作文。
卓越课堂需要卓越老师
1月17―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在碧桂花城学校隆重举行。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齐聚我校。作为花城学校的一份子,我倍感荣幸。
三天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语文教育改革的现状,学习了尖端学校的一些教学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观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教学”这正是我们所要做的事。学习下来,我觉得最大的感触就是:卓越的课堂必定需要卓越的老师。
一、 要有良好的心态,保持教育的激情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心态。心态,控制人的行动和思想,决定人的视野和成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千家万户以及教育的发展。从北京景山学校教材副主编、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周群和北京清华附中初中年级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邱晓云的身上,我看到了她们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她们长期重事语文课题专项研究工作,十多年如一日,并可以把实践经验累积起来,作以推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北师大教育硕士导师、特级教师李镗是本次活动的主持,19日下午也为我们做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报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虽已退居二线,可仍保持着满腔热情,听课、评课、讲座,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真是令人钦佩。
我们常常会因工作的琐碎、平凡,会随时间的推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感,从而失去工作的热情。然而特殊的职业注定了我们必须克服倦怠,那就需要我们调整好状态,要让激情常在,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二、要有卓越的专业素养
卓越教师应具备卓越的专业素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准确地把握课改的新方向,并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反思。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景山学校周群老师为我们执教的的语文课《目送》,周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带着孩子们走入散文,走入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她想借助文本告诉孩子们,散文的解读,贵在有我。而这里的“我”,我认为并非是指作者,也指读者。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刚开始孩子们都理解为亲情,可经过文本细读之后,理解就不一样了,文本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周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之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从此不难看出,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要能够深层次的钻研教材,厚积而薄发。
三、要有严谨的课堂思维结构
清华附中的岳晓云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此课设计尤为巧妙;各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加以运用。更巧妙的是,在对文本深层探究时,一个问题:“苏轼是乐于做闲人,还是苦于做闲人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人物的介绍,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次次的碰撞。我校的姚雄飞老师执教了《塞翁失马》一课。姚老师的课堂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由故事导入直书主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前,注重学法的指导。最主要的是整堂课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孩子们在讲、演、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此可见,巧妙而严谨的课堂思维结构,带来的课堂效果是非同凡响的。
感谢这次高峰论坛。愿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且行、且思。“让每个孩子都爱上语文”让我们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
乘教改春风 品课堂盛宴
上周末, “‘卓越课堂’中学语文教学高峰论坛活动”在我校召开,对于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这真是饕餮大餐。听了来自清华附中的邱晓云老师上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自景山学校周群老师的《目送》和来自本校青年老师姚雄飞的《塞翁失马》三节课,我受益良多,更是对邱晓云老师产生了敬仰之情,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
一、知识广博,底蕴丰厚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一桶水”,可是过于安逸的生活使得我们逐渐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邱晓云老师在课堂上紧紧抓住文本来深入体会苏轼其人,所展示出来的广博的知识和丰厚的古文底蕴,让我深深折服。邱老师围绕“乐”和“苦”引导学生从文本,从写作背景,从苏轼同一时期及前后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地探讨,去感受,去体会那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大文豪在写下《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在此过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得课堂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无疑是出色的,可是没有一个出色的老师,他们还能焕发这样的活力吗?而这位老师没有对苏轼进行过深入的了解,没有对他的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也是不可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更无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品味。
我们常常抱怨没时间阅读,可是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学科本能,一个知识老旧,观念落后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出一群出色的孩子。“要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仅说的是学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更应该身体力行。
二、课堂掌控,收放自如
散文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散文所承载的情感更复杂,更厚重,它是作者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种情感成年人都可能无法准确地把握,一个生活经历并不多的中学生,又能感受多少?周群老师在讲《目送》时,扣住散文的最大特点――“贵在有我”来展开教学,引着学生用“抓情思、品词句、欣赏美”的学习方法逐段品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给出什么样的回答,她都不急于纠正,而是不断追问,让学生不停地去反复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篇文章不仅是讲述亲情,更重要是的表达作者自己的对生命轮回的一种体会。讲《记承天寺夜游》的张老师在课堂最后居然告诉同学们: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到底是“乐”还是“苦”其实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东西也是美的。我不禁感叹:猜到了一点过程,可惜没猜到一点结果。作为一位一线老师,我们总是害怕,害怕学生体会不到,明白不了,感受不深,我们恨不得把答案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我们像一位溺爱孩子的家长,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答案告诉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喋喋不休地讲、讲、讲,而学生能体会多少,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最后,我们肢解了文本,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机会。
周群老师的课堂让我明白了: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他们的情感细腻而丰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甚至对生活的感悟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多得多。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还学生课堂,让他们真正深入文本,去思考,去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情、结构的美。
三、教给方法,时时点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无论是两位北京来的大师,还是本校的姚老师,都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放弃了休息的时间,连着听了三天大课,我的身体很疲惫,可我的精神却无比充实。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老师才能带出喜欢学习,锐意进取的学生,我将以此为目标,鞭策自己奋力前行。 (五年级语文组:黄洪 陈海波 田桂花 黎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