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学习
2015-01-21
――――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学习心得
2015年1月17日至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基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教学多模式研讨”的中学语文教学卓越课堂高峰论坛,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在我校举行了。这次足不出校门就可以参加这么高规格的学术论坛,聆听如此多的教育界的“大腕儿”的报告和经验介绍,真是倍感荣幸和珍惜。
这次高峰论坛主要分了三大模块:专题报告――资深专家专业引领,政策解释,明确方向; 展示――展示名牌教师案例,提供借鉴,引导实践;课改介绍――交流名校课改经验,体现创新,促进发展。
在专题报告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就语文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跟与会者做了明确的阐述。顾老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在立德树人的导向下全面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而要做到这些,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又是尤为重要的。然后,顾老就高考的未来发展趋势跟大家做了分析。顾老强调,今后的高考内容是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母语的重要地位。评价学生也不只是看高考的成绩了,而是分别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五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摒弃了以往单靠一试定终身的局面。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必然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报告中提到的关于高考的改革虽然表面上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太沾边,但却让我们意识到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成果――学生,已经很难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得以适应并很好地生活。社会在进步,自然而然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作为教育者也要针对教学走好我们的“创新之路”。
在这次论坛中,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卫东老师就他近十多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教改经验跟我们做了“回到真实的写作”的分享。他从写作的目的与对象、文体思维和写作的全过程三方面阐述了让写作返璞归真的一系列探究和做法;也跟与会者一起分享了一些国际、国内在写作方面作出成绩的名人和事迹。所有这些,在给人极大的震撼之余,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重要地位。而这些只有在改变了现有教师的教学意识形态,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
清华附中年级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邱晓云老师和北京景山学校教材副主编、教研组组长周群老师分别就清华附中“开展专题教学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景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和学习,并充分利用课堂为我们直观呈现了她们的教研成果,无不让人为之叹服!我校姚雄飞老师的一节展示课《塞翁失马》,紧密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基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教学多模式研讨”进行,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高度赞扬和评价,展示了我校语文教师的风采。
十一学校的走班制一直是我特别好奇的。这种走班制是如何进行的?教学质量又是如何保证的?这次能有机会听到他们的详细介绍,让我特别激动和期待。我认真倾听了十一学校发言人闫存林的报告,对于他们的改革精神与实际探索,从心底里佩服至深。一个学校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行政班,学生没有了固定的教室,教师没有了办公室,而学校的运营竟然是如此有序。他们的学校虽然没有了传统的“编制、设施”,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独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学生可以选择上自己感兴趣的课或者是自己想努力提高的课,老师也有了自己上课的自主权,学校也创造了一套独立课程的体系。在中国,一个学校敢于进行这么大步子的改革创新,真的令人振奋!尤其听到闫老师说他们每一次放暑假的时候都会找到一处特别安静的地方进行开发课程,心里感慨之余不禁心生敬佩。内观我们,不缺乏实干精神,但是我们的工作却缺乏创造性,缺乏创新精神。在我们忙碌于日常的教学,在我们感慨琐碎磨光了我们的创造力时,让我们来看一看十一学校的创新精神并从中获取动力吧!
这次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在聆听各位教育专家的讲座之后,也给自己以后的教育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一味的跟从,还需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形势下的“好”老师。(图/文 周晓燕 吴天桃 焦肃英 何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