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盛宴――关于整本阅读的一些想法
2015-04-23
在为期3天的论坛中,我聆听了海峡两岸的儿童教育学者关于儿童阅读分级问题的讨论与对话,欣赏了儿童阅读名家为我们展示的儿童阅读的分级和教育实践。
经过三天的思想洗礼,我对于高年级整本阅读产生了一些想法,主要如下:
1.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
朱爱朝老师为与会老师执教文学阅读课《犟龟》。没有激昂的语言,也没有绚丽的幻灯,孩子们就徜徉在文字中,一遍遍朗读,在母语的温床中慢慢呼吸,慢慢地醒来。她用温润而柔美的声音将童话和儿童现实生活相连。因为她深深相信,从声音而进入的表达是对故事最好的诠释,故事只有进入孩子的身体才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苏醒,这给我触动很大。
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只有整本书阅读这么回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通过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有所收获,要知道怎样读更好。要通过阅读领会表达的妙处。但是教师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追问,自己感悟到的。
2.注重个别指导;
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集中指导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到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对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阅读的信心。同时,私下提示注意其他同学是怎样阅读的,帮助他们从别人的经验中感悟读书乐趣,吸取读书经验。以兴趣引领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阅读方法指导;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奠基人梅子涵教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阅读分级里的哲学”的演讲。他认为,文学之所以让我们喜欢、让人类离不开,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优秀的文学里总有哲学,文学里的哲学一定是比哲学书里的哲学更可爱。文学家们阅读着哲学的书籍,聆听着哲学家的提醒,又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把他们对于哲学的理解写到故事里来,然后把这些充满着哲学味道的故事给很多很普通的读不懂哲学书的人们。哲学不但对成年人是重要的,对儿童也很重要,生命是需要导航仪的,哲学正是生命的导航仪。
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
4.阅读中进行指导;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5.阅读后组织讨论;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6.高年级整本阅读教学探索;
著名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教授在以“儿童阅读为什么要分级”为题的讲座中,清晰地阐述了语文课堂上的儿童文学阅读的分级问题。他根据儿童的语言、心理发展状况,与对儿童阅读状况的了解,对文学的语言、对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研究,特别是根据他所建构的小学儿童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发展的能力,总结、提出了体现语言形式、文体形式的次序、规律、结构的五项原则:从口语到书面语;从韵文到散文;从“故事”到“情节”;从“形象”到“意象”;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这个多彩的春天,我们期待,如梅子涵教授所说,在最美的母语的声音里,看见一个最美的自己,看见一个最美的中国。
(文/梁瑞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