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酸甜之中品语文之美
2015-10-19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但意义深刻,耐人寻味。碧桂花城学校焦肃英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以文本为载体,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创设各种情景,随文识字,理解课文,既充分开发了文本的价值,又详尽考虑到了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堂设计巧妙新颖,童趣盎然,酸酸甜甜中让人品尝到了语文的魅力。其中,形式多样的随文识字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识字习惯的养成,一定是随机的,在这堂课上虽没有安排特定的环节来培养习惯,但焦肃英老师有意识的训练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她致力于通过精心的设计把枯躁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致力于把少慢差费的识字教学变得高效扎实。她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设计了最适合它们的识字方法,找到最贴切的识字环境。她精心选取包含生字的重点难点句子作为载体,让词语在课文的“母体”中散发“肤香”,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实践证明,这样的识字课是饱满的、细腻的、科学的、有效的。
比如让“酸”字回归到了生活场景,渗透了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葡萄”由生字的部首定义它的词义,教师还用心做了活动卡片,将学生已学过的生字“菊”与“葡萄”二字的转换化为动态的演示,直观有趣;象形字“串”字借用了简单却实用的道具,一下就让学生明白了象形字的含义,也明白了“串”字的含义。“迫不及待”一词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有过的心境来理解,透彻到位……
这些方法的指导,将各种有着明显技术特征的识字方法整合了起来,统一了起来,配上漂亮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绵长的,真正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更为宝贵的是,教师将识字教学与课文理解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引导技巧具备科学性,评价语言具有鼓励性,朗读与表演穿插其中,松弛有度,很大程度上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洋溢着教师魅力、充满了学习快乐。如果其间能增设练习,巩固知识点,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力度,提升学生研究探讨的意识,这堂课将更加精彩!
焦肃英老师执教的《酸的和甜的》在陈村镇小学语文中年教师课堂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相信她在决赛中定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文/图 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