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活课堂――记三、四年级数学展示课

2015-09-28

上两周,三、四年级5位数学老师分别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展示课。展示课结束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评课。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学校每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种惯例,也是学校为教师的的专业发展提供的一个平台。

郑淑敏老师的《求近似数》联系生活实际,从刚刚结束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场面,让学生感受近似数与精确数在生活中的需要。教学中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利用数轴,让学生体会多位数所在区域,靠近的整万数,从而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把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展示出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罗晓斌老师的《线的认识》课堂组织非常严谨,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实例抽象出几何图形,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把三种线画在纸上,学生观察交流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进一步感知三种线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

卢勋辽老师的《相交与垂直》一课,作为一节包含几何概念的新授课,卢老师先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并把想象图画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知识的乐趣,借助直观的教具让学生摆一摆、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直角”“互相垂直”这一种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李莎莉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看一看(一)》。整节课以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为主体,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了学生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从活动中体验到了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了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课堂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有游戏、猜人物、角色扮演、拍照体验、小组讨论等等,使整节课内容丰富,活泼生动,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余金兰老师执教的《捐书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审题,学会读取图表中的已知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初步判断哪个年级捐书的数量多一些这个问题上,老师先让学生独立尝试估算出结果,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通过估算去研究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孩子们探究了7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将自己的方法完整地表述出来,最后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算法最优化的过程,体现老师能够运用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成多样性的算法以及如何优化算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而能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历备课――上课――评课,每一位老师都在共同研讨、共同学习中得到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