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开展数学备课组教研活动
2015-09-28
课堂是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阵地,也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为期两周的数学教研课既搭建了一线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又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水平,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彩玲老师在设计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愿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课堂效果表明:学生积极性高涨,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中,人民币的认识水到渠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使用人民币,而且知道了怎样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人民币,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
吴红英老师采用“创设情景法”,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学会正确合理使用人民币。如 “有一些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需要100元钱,可以怎么拿?采用四人一小组让学生利用票样自己来摆一摆,并把自己的方法与同伴说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学生很有兴趣的一边摆一边交流着:①、我拿两张50元;②、我先拿1张50元,再拿2 张20元和1张10元;③、我拿5张20元;④、我拿10张10元;⑤、我拿1张50元,1张20元,3张10元......。这么多种不同的拿法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中获得,也不是在观察模仿老师的演示中得到的,而是在孩子们亲自操作实践中产生的,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掌握了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体会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式,体会大面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温雪琴老师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天平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二年级的数学备课组教研活动,明确了新学期的起点和方向,为更好地开展本学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图 邓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