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点” 巧设活动
2015-10-21
――评初中语文备课组王展鹏老师的优质课
近日,我校初中语文组王展鹏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堂经典的优质课――鲁迅《二十四孝图》与传统《二十四孝图》。
一、精心选取“学点”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出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本该是很感人的,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鲁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于当今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24孝,我们应该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辩证的借鉴。
面对这样的经典,教师可以讲授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文本中哪些内容值得初二学生去学呢?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确定好本课学生的“学点”。从王老师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主要选择了三个方面的“学点”,一是让学生整体把握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孝道;二是在阅读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时,学生要质疑问难,学会由表入里的探究文本,进而把握鲁迅散文的主旨;三是探究“孝道”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王老师引导学生以文悟道,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这样设计可以说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
二、巧妙设计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要经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历练,张志公先生主张“语文课应该上成语文活动课”。
按照这个理念,王老师把整堂课设计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对于传统二十四孝故事的知识检测,这个板块又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精力高度集中,回答干脆利落,课堂生动活泼,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第二个板块是质疑问难,学生在细读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这个环节,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读鲁迅的文章之前,大家都读过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并且一直是把它作为经典来学习的,当鲁迅对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进行严厉的批判时,学生仿佛被洗脑一般,关于孝道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被毫不留情的颠覆,学生内心的震荡可想而知,此时,让学生质疑问难,正值其时。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的确确提出了众多问题,有的深,有的浅,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是思维的结晶,弥足珍贵,正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之所在。
第三个板块是组织学生辩论,通过辩论,探究“孝道”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在这个板块,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呢?他很注重话题的聚焦,精心选择了辩题,“继承还是批判传统孝道”?这牵涉到很复杂的价值观问题,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每个学生包括现场的听课老师,内心其实都在经历一场风暴,一种折磨,一次挣扎。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争锋相对,互不相让。王老师知道,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和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所揭示的内涵都是很丰富的,都可作为辩论的切入点,但如果一铺开,点多了,开掘必定会浅显,交流不可能尽兴,就像蜻蜓点水,只会浮光掠影。王老师抓住其中的一点,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话题集中,自然就容易深入。
王老师给出的辩论题目采取的是教师规定的方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对矛盾,阅读的经验与教师经验的冲突,是否大部分学生对作品的主旨都有话想说?学生阅读文本,有时候不一定能抓住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这个环节的设置来看,教师其实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高效的辩论,应该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的热情,与老师和同伴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在辩论中使自己的体验与认知不断明晰,不断深化。王老师对辩论活动提出了很明确而简洁的要求,创设了非常有效的辩论环境,使得短短10分钟的辩论不断深入,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和兴奋感。
王老师的课堂引导策略相当有效,他的语言富有激情,善于唤醒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创设的辩论环境较为宽松,所有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辩论涉及面非常之广,大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激活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感受。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本节课教师较少引导、指导学生去欣赏文本的文学手法、技巧等,是值得反思的。
(文/李明晖 图/姚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