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班级主题文化 共筑师生精神家园

2015-11-30

――参加珠海“班级主题文化构建研讨会”学习有感

感谢领导的安排,让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由《班主任》杂志社、班主任网主办的珠海“班级主题文化构建学习班”的学习,11月24日、25日我参观了3所学校,聆听了6场讲座,短短两天的头脑风暴让我收获颇丰!在此,我特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所特有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班级的精神所在,是班级的灵魂。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

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是的,构建班级主题文化就是打造班级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凝聚力。

二、构建班级主题文化的作用

“小三国”班名班主任王秀菊老师认为构建班级主题文化,可以让学生在班级文化中重塑人格、内化品德、内生行为、彰显灵性、引领成长等。是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作用

导向就是引导,像导游一样,不使每一个游客迷失方向。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二)凝聚作用

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我们知道,约束功能是通过制度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尽管制度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的约束作用是硬性的且是不全面的,而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

(四)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一个班级文化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班级的干劲就士气冲天,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

一个好的文化可以做得很持久,做好主题文化真的很重要,班级主题文化的背后应该是整个班级师生家长的形象、涵养、见识、回忆中看不见的软文化。构建良好的班级主题文化,让它有特色、有档次、有灵魂、可以内化为师生的精神。

三、如何构建班级主题文化

(一)确定主题

“小三国班”名班主任王秀菊老师认为班级主题文化构建不能太大,老师在进行班级规划时要非常细致,要把握整个班级的发展前景,要考虑学生的品德行为的综合提升,并做具体化。她还认为在确定班级主题时,应该与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相融合;与学生的学段相结合;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与班级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与学校的特色活动相结合等。

(二)规划内容

班级主题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徽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全国著名德育专家、珠海市教育局德育科李东生科长将班级主题方化归纳为以下几点:

1、精神文化――魂。

班级精神文化应有延续性,更重要的是有共享的信息和价值观,它包括班名(班级可以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以传世名著命名、以当代名人命名、以物品命名、以抽象意义来命名等)、班徽、班训、班歌、口号、班级目标、班主任寄语、学生活动照片等,它是班级精神力量的凝聚,是班级主题文化中最核心的,最班级发展的灵魂。

2、环境文化――形。

全国著名德育专家、珠海市教育局德育科李东生科长认为教室的环境布置可从以下12个地方着手:

(1)走廊 (2)外墙 (3)门口 (4)门

(5)窗(帘) (6)内墙 (7)四个角 (8)三栏一报

(9)课桌 (10)地板 (11)讲台 (12)黑板

它的基本要求是“五化”:

净化:处处体现一个“净”字。地净、墙净、桌面净、物净、人净、角落净。

美化:处处呈现一个“美”字。教室的设计、摆设从整体到局部、细节处处养眼,红花绿叶点缀,动静物品搭配。

文化:处处展现一个“文”字。从“文”中可以知晓班级的管理,了解班级的精神,观到学生的活动及作品,学到班级文化的内涵。

变化:通过四季鲜花的变化、活动文化和主题文化的深入挖掘来改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

优化:班级的主题文化内涵精益求精,优中求优,让人感觉与众不同。

3、活动文化――神。

正所谓:深度,决定智慧;宽度,决定理念;广度,决定思维;速度,决定效率;力度,决定能力;角度,决定方向。“小三国班”名班主任王秀菊老师认为班级活动文化应做到序列化、主题化、趣味化、张力化、实用化,并注意每个活动的总结、提升和深化。我认为老师应该围绕班级主题,根据几下几点来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活动可以设计得趣味性较强,高年级的学生活动可以设计得知识性更浓。

(2)根据学生的养成体系设计活动。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学习方面的养成重点是如何握笔、如何写字、如何认真听课等,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方面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三、四年级可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学习工具查找资料进行自主解决问题等。

(3)根据学校的主题文化设计活动。比如香洲十九小学的主题文化是“竹”,学校开展跳竹竿舞、吹竹笛等与“竹”有关的活动。我们班级的主题文化是“阳光少年”,所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阳光少年我最棒”、“阳光少年在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学会拼搏,犹如阳光一般给别人带来温暖。

4、制度文化――根。

老师对班级进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各项制度,可以让班级从“人治”――“法治”,让学生从“他人管理”――“自我约束”。珠海市三灶中学“绿点班”班主任陈万松老师制定了六个表:班级公约表(班级公约由学生讨论制定)、班务分工表(班干部、值日、劳动岗位分工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评分表、奖励表、班级活动表、资源利用表。在这样精细化的管理下,“绿点班”班级管理工作有了可操作性,学生深刻地明白了自己每天要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班风,而班主任也从繁琐的班务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达到显著的效果。

(三)家校共育

将每一位孩子培养成有文化有素养的一代新人,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一位家长所盼望的,因此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形成家校合力,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家校紧密地沟通,共同地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教育,从而会让学生能更好的健康快乐成长。

“三国班”王秀菊老师、“扬帆班”王忠容老师、“绿点班”陈万松老师都提到了家校配合的重要性,并联合家长根据班级主题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开学初,我们班根据家长的报名情况成立了家委会,随后家委会便积极配合老师开展着各项活动: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收集家长意见、开展亲子活动、收集班费购买书籍等,为了充分发挥所有家长的能量,我还邀请家长们一起为班级取班名、设计班徽、班服、班歌、班旗、布置教室,并举行了“代理家长进课堂”活动等。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班的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丰富多彩,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家长与老师的心也靠得更近了,我们深切地感受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特别团结幸福!

回眸走过的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全体家长的积极性,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这样,我们可以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把“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把“一人管理”变为“人人管理”,把“老师管理”变为“家长管理”,把“被人管理”变为“我要管理”。

总之,班级主题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学生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

第一终会被人超越,唯一才会让人铭记。亲爱的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主题文化,共筑温馨和谐的师生精神家园!

(文/图 朱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