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家长会展示课

2015-11-30

2015年11月27日下午,碧桂花城学校教学开放日暨家长会隆重举行,五年级八位教师精心准备,向莅临我校的家长们和同行们呈现了八节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展示课。

Dr. Jonathon 在五(1)班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外教课。Jonathon在语言教学设计上表现得非常专业,教学步骤清晰,学生任务明确。同学们通过玩“Tic-Tac-Toe”的游戏来操练本节课所学的句型。这一游戏虽说简单,但形式新颖,同学们纷纷摩拳擦掌,兴致高昂。最后将公开课推向高潮的是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Black Beauty》,孩子们在语言表达和舞台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丰富有趣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能力,也展示了英语交际与表演的魅力。

谭家文校长在五(1)班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他以“一棵树”为题,以“性格分析”作为导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发地进入到了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谭校长根据学生的表述内容,及时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这一举措,是大胆的,也是需要有丰富的积淀的,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对老师的及时评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之中。

为对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提供更具实质性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以“一棵树的风景”为题,即兴口述了一篇范文,以优美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感性与理想兼具的描述,钩织了唯美的画面,学生陶醉其中,心灵得以浸淫,思维得以拓展,对联想与想象的概念有了更具直观性的认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运用语言钩织画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整个课堂,教师的平和、幽默,与学生的纯真、热烈不时碰撞,产生了极好的互动效果,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置身于积极而有效的学习氛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五(2)班梁瑞瑜老师的作文课切入点很是独特――运用色彩描写心情和人物,她通过语言的有效引导,运用启发提问、倾听观察等形式,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创作诗歌的方法。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先认识色彩,再欣赏小诗,接着总结方法――如何写心情和人物,最后创作及评价,老师对学生的引导语和评价语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课堂简洁有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得有层次、有梯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班上课堂氛围轻松自在。在最后的汇报环节,孩子们妙语连珠,作品精彩不断,家长和孩子们阵阵笑声是快乐课堂、有效课堂的最好证明。

五(2)班刘春燕老师呈现了一堂英语读写课《Holiday Plans》。本堂课以朗朗上口的chant开始,自然导入到Canada的知识PK、生词的英英释义及Sharp Eyes的词汇复习,为新知授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课的教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结合阅读技巧理解课文《Emma’s holiday plan》。学生精神饱满,热情参与,积极地开动脑筋。本堂课尤为出彩的是适时适当地运用spider map的形式直观地梳理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如何设计spider map,如何依据spider map来复述自己的计划及以它为依据来写出假期计划,对学生的读写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家长的赞誉。

五(3)班马婷老师《色彩遇见诗》的写作教学诗意盎然,真情和语言共舞,令人回味无穷。四十分钟里,马老师充分利用原诗的可仿性,带领孩子们进入诗歌创作的领域,经历了真挚的情感之旅,尽情品尝了诗歌文化的大餐。课堂上孩子们流露真情,掌握了方法,写出了虽显稚嫩但却饱含童趣的诗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语文课堂应是充满诗意的、涌动着激情的课堂。因爱诗,孩子们才愿意在这里栖居;因撷趣,孩子们才喜欢在这里留连;因为真情,孩子们才在此尽情地享受。这堂课呈现出来的效果得到了家长们和同行们的肯定。

歌曲《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乡村儿童歌曲。它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美国少年儿童在美丽的牧场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上课伊始,何国基老师让学生观看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美国乡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学生立即沉醉其中。接着,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演唱状态,进一步感受了歌曲的意境。最精彩的是,何老师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学习歌曲的教学模式,对歌曲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在课堂学习了使用竖笛演奏歌曲的旋律,从而降低了学唱歌曲的难度,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使歌曲更具有审美性。这堂课,何国基老师通过对歌曲情感的挖掘和表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演唱、演奏、欣赏、创作等多种表现综合学习歌曲,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王在和老师本节课的内容是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授课对象是五(4)班学生,这个班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术知识了解并不多。王老师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身体活动、探究能力和思维活动中均留有一定的活动和发展的空间。而且,在主教材的教学中,采用分组学、练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团体合作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本次家长会,刘海涛老师在五(4)班挑战了一节经典数学思维课《鸡兔同笼》。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将传统的“鸡兔同笼”选编为“尝试与猜测”。这节课旨在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鸡兔同笼问题是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趣题,集趣味性、思维灵活性、策略多样性、应用广泛性于一体。它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节课的设计从课前猜老师年龄的环节就开始渗透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猜测――验证――调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真可谓“一箭双雕”!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广,从随意猜到按顺序猜,再到从中间猜,最后寻找规律跳跃着猜,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程度层层递进。通过对古代的“鸡兔同笼”、现代的“鬼子和狗”、外国的“龟鹤同游”进行结构的对比,学生初步建立了“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形成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之一列表法。

最后“鸡兔同笼”趣解环节,刘老师形象地展示了画图法和假设法。全班学生学起了小兔子和小鸡,一声哨响,高素质的小兔和小鸡们全提起了一只脚,又一声哨响,小鸡们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站着的全是兔子。这个游戏形象有趣,令在场的家长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拍手称绝!

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围着老师讨论课上的趣解,连部分家长都被吸引其中,向老师请教。

本节课做到了思维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得益于课前老师深入地钻研教材,集体备课,研讨教法,精彩源于集体智慧。